这首诗词出自宋代诗人赵鼎的《寒食》,以下是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
诗词原文:
寒食
宋·赵鼎
寂寂柴门村落里,也教插柳记年华。
禁烟不到粤人国,上冢亦携庞老家。
汉寝唐陵无麦饭,山溪野径有梨花。
看春又过清明节,更把愁心说向谁。
作者简介:
赵鼎(1085年-1147年),字元镇,自号得全居士,解州闻喜(今山西省闻喜县)人,南宋初年政治家、文学家、宰相,赵鼎早年进士及第,累官洛阳令,后任殿中侍御史,迁御史中丞,他力荐岳飞等大将抗金,屡遭秦桧等人排斥,绍兴八年(1138年),赵鼎出任宰相,因反对与金议和,被贬至泉州、潮州等地,绍兴十七年(1147年),秦桧派人将其杀害,终年六十三岁,秦桧死后,赵鼎被追赠为太傅、丰国公,谥号“忠简”,赵鼎工诗善文,有《忠正德文集》十卷传世。
译文:
在寂静的村落里,柴门紧闭,人们也按照习俗插上了柳枝来标记年华的流逝,禁烟(寒食节禁火)的习俗并未传到南方粤地,扫墓祭祖时我也带着庞德公(东汉末年隐士)那样的心情,汉唐帝王的陵墓前已无人献上麦饭祭品,只有山溪野径旁绽放着洁白的梨花,看着春天又度过了清明节,我心中的愁苦又能向谁诉说呢?
释义:
本诗通过描绘寒食节(清明节前一天)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时局的忧虑和对个人命运的感慨,诗中既有对传统节日习俗的描写,也有对历史人物和现实的联想,以及诗人内心的愁苦和无奈。
赏析:
本诗语言质朴自然,情感深沉真挚,诗人通过描绘寒食节的景象,巧妙地融入了个人情感和时代背景,首联写村落的寂静和插柳的习俗,为全诗奠定了基调,颔联通过对比禁烟习俗在粤地的缺失和扫墓祭祖的心情,暗示了诗人对时局的忧虑,颈联以汉唐陵墓前无人祭扫和梨花盛开的对比,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感慨和对现实的无奈,尾联则直接抒发了诗人内心的愁苦和无处诉说的苦闷。
创作背景:
赵鼎生活在南宋初年,这是一个战乱频繁、社会动荡的时期,诗人虽然曾一度位居宰相,但因力荐岳飞等大将抗金而屡遭秦桧等人的排斥和打压,本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诗人通过描绘寒食节的景象和表达个人情感,寄托了对时局的忧虑和对个人命运的感慨,也反映了诗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历史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