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感事》
宋·汪遵
东国提封化作夷,廿年时事那堪思。
邺中文物今何在,犹为君王吊夕曦。
作者简介:
汪遵,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字不详,宣州泾县(今属安徽)人,初为小吏,后折节读书,隐居山林,曾应进士举,不第,咸通七年(866)进士及第,后久居长安,以诗名世,他的诗大多咏史,题材广泛,主题深刻,格调苍劲,在晚唐诗坛上独树一帜。
译文:
东方的国土被外族侵占,变成了异邦之地,二十年来的往事哪里忍心去回想呢?邺城中的文物古迹如今又在哪里呢?我仍然在为失去的君王和逝去的时光而哀伤。
释义:
“东国提封化作夷”意指东方的国土(可能指某一具体地区或泛指中原以东的地区)被外族侵占,失去了原有的封疆和文明;“廿年时事那堪思”表达了诗人对过去二十年发生的令人痛心的事件的深深怀念和哀伤;“邺中文物今何在”询问邺城(今河北临漳县西南)中的文物古迹如今的下落,暗示了历史的沧桑和变迁;“犹为君王吊夕曦”则表达了诗人对逝去君王的哀悼和对逝去时光的无限感慨。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典型的咏史诗,诗人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回顾和反思,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深深忧虑和对逝去时光的无限感慨,首句“东国提封化作夷”以强烈的对比和鲜明的意象,揭示了国家遭受外族侵略的悲惨现实;次句“廿年时事那堪思”则进一步加深了这种哀伤和怀念之情,后两句则通过询问邺中文物的下落和对逝去君王的哀悼,进一步强化了这种历史沧桑感和时代变迁感,整首诗语言简练而意蕴深远,情感真挚而动人,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晚唐时期的社会现实有关,晚唐时期,唐朝国力衰微,外族侵略频繁,社会动荡不安,诗人汪遵身处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深感国家命运的危亡和历史的沧桑变迁,因此创作了这首诗来表达自己的忧虑和感慨,通过回顾历史、反思现实,诗人希望唤起人们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思考,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逝去时光的无限怀念和哀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