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杂诗
唐·杜荀鹤
世人有眼谁识真,第见诗篇不见人。
君看古来吟秀句,何曾名姓得流传。
作者及朝代
作者:杜荀鹤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杜荀鹤,字彦之,自号九华山人,晚唐著名诗人,他出身寒微,早年曾数次应举不第,后曾入淮南节度使高骈幕府,晚年隐居九华山,杜荀鹤的诗作多反映社会现实,同情人民疾苦,语言质朴自然,风格清新明快,在晚唐诗坛上独树一帜,他的部分诗作在后世广为流传,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译文
世上的人们虽然有眼睛,但谁又能真正识别出真正的才华呢?他们只看见诗篇,却看不见创作这些诗篇的人,你看古往今来那些吟诵优美诗句的人,他们的名姓又有几个能够流传下来呢?
释义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世人只看重表面现象(如诗篇),而忽视真正才华(如诗人本身)的感慨,诗人指出,尽管有许多人能够创作出优美的诗句,但他们的名字却往往被遗忘,只有他们的作品在世间流传,这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人才的忽视和埋没。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明了的语言,深刻揭示了当时社会对人才的片面认识和忽视,诗人通过对比“诗篇”和“人”的待遇,表达了对真正才华被埋没的愤慨和无奈,诗人也通过“古来吟秀句,何曾名姓得流传”的感慨,暗示了才华与名声之间的不平衡,以及才华难以被世人充分认识和珍视的现实,这首诗在表达上直抒胸臆,情感真挚,语言质朴,具有深刻的哲理性和现实性。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杜荀鹤自身的经历有关,他出身贫寒,早年多次应举不第,虽然才华横溢,但始终未能得到社会的充分认可和重视,这种经历使他深刻感受到了社会对人才的忽视和埋没,从而产生了创作这首诗的灵感,通过这首诗,诗人不仅表达了对自身遭遇的感慨,也反映了当时社会普遍存在的问题,具有一定的社会批判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