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杂诗
唐·李商隐
天道人事日相催,
冬至阳生春又来。
刺绣文添弱线,
吹葭灰动细浮煤。
岸容待腊将舒柳,
山意冲寒欲放梅。
云物不殊乡国异,
教儿且覆掌中杯。
其二
明王圣主只如此,
纷纷余子真蝼蚁。
征人有泪如铅水,
河汉无声自转徙。
作者及朝代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晚唐著名诗人,生活在公元813年至858年,原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祖辈迁荥阳(今河南郑州荥阳市),他擅长诗歌创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曲折,难以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
作者简介
李商隐一生经历坎坷,有难言之痛,至苦之情,郁结中怀,发为诗句,幽伤要眇,往复低徊,感染于人者至深,他生活在晚唐时期,这是一个政治腐败、社会动荡的时代,他的诗歌往往反映出对现实的深刻批判和对个人命运的无奈感慨。
译文
其二
圣明的君主也不过如此(指其虽有作为,但仍无法完全改变世间的纷扰),
而那些众多的普通人(余子)真的就像蝼蚁一样渺小无力。
出征的士兵泪水如同沉重的铅水,
银河无声地自转,仿佛也在默默见证着人间的悲欢离合。
释义
这首诗通过对比圣明君主与普通人的命运,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对个人命运的无奈,在诗人看来,即使是圣明的君主也无法完全改变世间的纷扰和苦难,而普通人更是如同蝼蚁一般渺小无力,只能默默承受生活的重压,出征的士兵泪水沉重,象征着人间的悲欢离合和无尽的苦难,而银河的自转则象征着时间的无情流逝和宇宙的冷漠。
赏析
这首诗以鲜明的对比和深刻的寓意,展现了诗人对现实社会的深刻洞察和对个人命运的无奈感慨,诗人通过对比圣明君主与普通人的命运,突出了个人在庞大社会面前的渺小和无力,同时也表达了对圣明君主未能完全改变世间纷扰的遗憾,出征的士兵泪水沉重的形象,更是将人间的悲欢离合和无尽的苦难生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令人深感震撼,而银河的自转则象征着时间的无情流逝和宇宙的冷漠,进一步加深了诗歌的悲凉氛围。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李商隐晚年时期,当时他经历了仕途的坎坷和人生的磨难,对现实社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感悟,他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对个人命运的无奈感慨,同时也寄托了对圣明君主能够改变世间纷扰的期望和对普通人命运的同情,诗人也深知这种期望可能只是空想,因此诗歌中充满了悲凉和无奈的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