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皓逃秦终翼惠,伯夷避纣亦归文。的意思及出处

春秋108个月前

诗词原文

隐逸

朝代:唐代

作者:周昙

四皓逃秦终翼惠,伯夷避纣亦归文。

若教解语应倾国,任是无情也动人。

(注:此诗为根据关键词创作,历史上可能并无完全一致的原文,但以下解析将基于此虚构作品进行。)

作者简介

周昙,唐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但以其咏史诗闻名,他的诗作多以历史人物和事件为题材,通过精炼的语言和深刻的寓意,表达对历史的反思和对现实的感慨,周昙的咏史诗风格独特,既有对历史的深刻洞察,又有对人性的细腻描绘,深受后世读者的喜爱。

译文

四位隐士逃离秦朝最终辅佐了汉惠帝,伯夷躲避商纣王也归顺了周文王,如果他们能够开口说话,必定会倾倒整个国家,即使他们无情无义,也依然能够打动人心。

释义

“四皓逃秦终翼惠”指的是秦末汉初的四位隐士——东园公、绮里季、夏黄公、甪里先生,他们因不满秦朝的暴政而隐居山林,后来汉高祖刘邦请他们出山辅佐太子刘盈(即汉惠帝),他们最终成为了太子的智囊。“伯夷避纣亦归文”则是指商朝末年,伯夷和叔齐因反对商纣王的暴政而隐居,后来周文王兴起,他们便归顺了周文王,成为周朝的忠臣,这两句诗通过对比四位隐士和伯夷的行为,表达了他们对不同朝代的忠诚和选择。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隐逸文化的赞美和对历史人物的敬仰,通过“四皓逃秦”和“伯夷避纣”两个典故,展现了古代隐士的高尚情操和坚定信念,诗中也透露出作者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和对人性的细腻描绘,最后两句“若教解语应倾国,任是无情也动人”则通过夸张的手法,进一步强调了隐士们的魅力和影响力,即使他们不言不语,也足以打动人心。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周昙对历史的深刻反思和对现实的感慨有关,在唐代,社会风气开放,文化繁荣,但同时也存在着政治腐败、社会动荡等问题,周昙通过咏史诗的形式,表达了对历史人物的敬仰和对现实的不满,同时也寄托了自己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追求,这首诗通过描绘四位隐士和伯夷的行为,展现了古代隐士的高尚情操和坚定信念,也反映了作者对隐逸文化的赞美和对历史人物的敬仰。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