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边月,月上弦,卯酉不虚传。的意思及出处

梦梦188个月前

诗词原文

月上弦

唐·释契嵩

天边月,月上弦,卯酉不虚传。

清光万里外,何处不团圆。

作者及朝代

作者:释契嵩(1007年-1072年),字仲灵,自号潜子,俗姓李,藤州镡津(今广西藤县)人,北宋僧人、文学家、史学家、哲学家,他自幼在嵩山出家,后游历四方,晚年定居于杭州灵隐寺,释契嵩博学多才,精通内外学,对儒、释、道三家思想均有深入研究,并致力于儒释融合。

朝代:北宋

作者简介

释契嵩是北宋时期著名的佛教僧人,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和史学家,他一生致力于佛教经典的翻译、注释和传播,同时也积极参与佛教与儒学的对话与融合,他的文学作品以诗文为主,风格清新自然,富有哲理,在史学方面,他著有《传灯集》等佛教史书,对佛教历史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总结。

译文

天边挂着一轮明月,正是上弦之时,卯时与酉时的月相变化果然不虚传,这清辉万里之外,无论何处都显得那么团圆美好。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天边明月和上弦月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然规律的敬畏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卯酉不虚传,指的是月亮在卯时(早晨五点到七点)开始升起,在酉时(下午五点到七点)达到最高点的天文现象,诗人借此强调了自然规律的准确性和不可违背性,而“清光万里外,何处不团圆”则表达了诗人对月亮清辉普照大地、带来团圆和美好的祝愿。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了天边明月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诗人通过“天边月,月上弦”的描绘,将读者的视线引向遥远的天空,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神秘的氛围,而“卯酉不虚传”则强调了自然规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使诗歌具有了一种哲理性和科学性,最后两句“清光万里外,何处不团圆”则表达了诗人对月亮清辉的赞美和对美好生活的祝愿,使诗歌充满了温馨和美好的情感。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释契嵩的佛教信仰和游历经历有关,作为一位佛教僧人,释契嵩对自然规律和宇宙真理有着深刻的洞察和理解,他在游历四方的过程中,见证了月亮在不同时间和地点的变化,从而产生了对自然规律的敬畏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这首诗正是他在这种背景下创作而成的,通过描绘天边明月的景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这首诗也反映了释契嵩对佛教与儒学融合的思考和探索,体现了他的文学才华和哲学素养。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