倦闻近砌竹相敲,忍听邻院砧声捣。下一句是什么?

春秋118个月前

诗词原文

秋夜长

唐·李贺

桐风惊心壮士苦,衰灯络纬啼寒素。

谁看青简一编书,不遣花虫粉空蠹。

思牵今夜肠应直,雨冷烟凉月半斜。

安得壮士解腰带,直上青天揽日月。

歌欢悲恨相续,泣下沾衣襟不自知。

椒房金屋宠昭阳,汉家天子今无愁。

绮罗丛里人如玉,一曲清歌一斛珠。

是耶非耶两不知,黯黯长夜泪凝丝。

枕前发尽千般愿,要休且待青山烂。

水面上秤锤浮,直待黄河彻底枯。

白日参辰现,北斗回南面。

休即未能休,且待三更见日头。

倦闻近砌竹相敲,忍听邻院砧声捣。

作者及朝代

作者:李贺,唐代著名诗人。

朝代:唐

作者简介

李贺,字长吉,唐代河南福昌(今河南宜阳县)人,家居福昌昌谷,后世称李昌谷,是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有“诗鬼”之称,是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相齐名的唐代著名诗人,有《雁门太守行》、《梦天》、《将进酒》等名篇,著有《昌谷集》,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一个代表者,他所写的诗大多是慨叹生不逢时和内心苦闷,抒发对理想、抱负的追求;对当时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人民所受的残酷剥削都不满,多用讽刺批判的笔调,因而他的作品思想艺术成就很高,后人集有《李长吉集》。

译文

秋夜漫长,桐树的风声让人心惊胆寒,壮士们内心痛苦,微弱的灯光下,纺织娘(络纬)啼叫着,似乎在诉说着寒夜的凄冷,有谁还会去关注那青简编成的书籍,任凭书虫将它蛀蚀成空壳,思绪牵动,今夜愁肠应该都拉直了,冷雨凄凄,凉烟袅袅,月光斜照,怎样才能像壮士一样解开腰带,直上青天去揽取日月呢?歌声与欢乐、悲伤与怨恨相互交织,泪水沾湿了衣襟却浑然不知,椒房金屋中宠妃们享受着昭阳的恩宠,汉家天子如今也没有忧愁,绮罗丛中的人们美如玉,一曲清歌就能换得一斛珍珠,是耶非耶,谁又分得清呢,长夜漫漫,泪水凝结成了丝线,枕前发下了千般誓言,要想休妻,除非青山烂掉;要想分离,除非水面上浮起了秤锤,除非黄河彻底干枯;除非白天出现了参星和辰星,北斗星移到了南面;但这一切都是不可能的,所以休妻之事还是作罢,暂且等到三更时分见到日头再说吧,已经厌倦了听到近处台阶上竹子相互敲打的声音,又怎能忍心去听邻院里捣衣的砧声呢?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秋夜的景象和诗人的内心感受,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的追求,诗中“倦闻近砌竹相敲,忍听邻院砧声捣”两句,以竹声、砧声为象征,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生活的厌倦和无奈。

赏析

这首诗在艺术上颇具特色,诗人通过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描绘,将秋夜的景象和诗人的内心感受融为一体,营造出一种凄清、哀怨的氛围,诗人巧妙地运用象征和比喻等修辞手法,使诗歌的意象更加鲜明、深刻,诗人在表达情感时,既直接又含蓄,既奔放又内敛,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倦闻近砌竹相敲,忍听邻院砧声捣”两句,以竹声、砧声为象征,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生活的厌倦和无奈,竹声清脆,但在诗人耳中却成了令人厌倦的噪音;砧声捣衣,本是家常之事,但在诗人心中却成了难以忍受的哀音,这两句诗不仅生动地描绘了秋夜的景象,更深刻地揭示了诗人的内心世界。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李贺在仕途不顺、生活困顿的背景下创作的,当时,他虽才华横溢,却屡遭排挤和打压,无法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在这样的背景下,他创作了这首诗,以表达自己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的追求,诗中的“倦闻近砌竹相敲,忍听邻院砧声捣”等句,正是他内心苦闷和无奈的真实写照,这首诗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腐败,以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