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乌酥土枯湖古渡
朝代:清代
作者:无名氏(虚构)
乌酥土上草枯黄,枯湖古渡影茫茫。
岚烟惨淡遮山色,庵舍清幽映水光。
勘破红尘心自静,堪怜世事梦初长。
图中意境谁能解,独倚危栏望故乡。
作者简介
由于本诗作者为虚构人物,故无法提供真实的历史背景和个人经历,但我们可以构想,这位无名氏可能是一位清代末年或民国初年的文人墨客,他或许经历了时代的变迁,饱尝了人间的冷暖,对红尘世事有着深刻的洞察和感悟,他的诗作风格清新自然,意境深远,透露出一种超脱世俗的淡泊与宁静。
译文
乌酥土上草木已经枯黄,枯湖边的古老渡口显得影影绰绰,山间的岚烟惨淡地遮住了山的颜色,庵舍清幽地倒映在水光之中,看破了红尘中的纷纷扰扰,内心自然变得平静如水;可叹的是世事如梦,才刚刚开始就已经觉得漫长,图中的意境谁能真正理解呢?我只能独自倚靠在栏杆上,望着远方的故乡。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乌酥土、枯湖、古渡、岚烟、庵舍等自然景物,营造出一种凄清、宁静的氛围,诗人通过“勘破红尘心自静,堪怜世事梦初长”两句,表达了自己对红尘世事的深刻洞察和超脱态度,而“图中意境谁能解,独倚危栏望故乡”则透露出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对故乡的深深思念。
赏析
这首诗在描绘自然景物的同时,也融入了诗人对人生、世事的深刻感悟,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意象,将自然景物与内心情感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诗中的“乌酥土枯”、“岚烟惨淡”等词语,不仅描绘了景物的特征,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孤寂和忧伤,而“勘破红尘心自静,堪怜世事梦初长”两句,则更是将诗人的超脱态度和深沉感慨表现得淋漓尽致。
创作背景
虽然本诗为虚构之作,但我们可以构想一个可能的创作背景,或许在某个深秋时节,诗人独自漫步在乌酥土上,望着枯黄的草木和古老的渡口,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淡淡的忧伤,他抬头望向远处的山峦,只见岚烟惨淡地遮住了山的颜色;低头看水,只见庵舍清幽地倒映在水光之中,此情此景,让诗人不禁想起了自己漂泊异乡、历经沧桑的往事,他挥毫泼墨,将内心的感悟和眼前的景物融为一体,创作出了这首意境深远、情感真挚的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