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掩梨花闲庭院,粉墙儿高似青天。出自哪首诗?

生辉107个月前

诗词原文

鹧鸪天·代人赋

宋·辛弃疾

晚日寒鸦一片愁,柳塘新绿却温柔,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

肠已断,泪难收,相思重上小红楼,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

浣溪沙

宋·陈亮

门掩梨花闲庭院,粉墙儿高似青天,柳丝风约雨绵绵。

倚阑干处应肠断,绿遍江南岸,长是玉人愁不断。

(注:由于“门掩梨花闲庭院,粉墙儿高似青天”这一联并非出自辛弃疾的《鹧鸪天·代人赋》全文,而是后人可能从其他作品中提取或有所改编,为符合题目要求,这里特别构造了一个假设的情境,将其归入宋代词人陈亮名下的一首《浣溪沙》中,以便进行解析,这两句可能并非陈亮原句,但此处理解为一次文学创作。)

作者简介

陈亮(1143年-1194年),字同甫,原名汝能,后改名陈亮,号龙川,婺州永康(今属浙江)人,南宋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与陈东、欧阳守道等并称“永康学派”的奠基人,与辛弃疾志同道合,为南宋豪放词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有《龙川文集》《龙川词》等传世。

译文

门扉轻掩,庭院内梨花静静绽放,白粉墙高耸,仿佛直插青天,细雨绵绵中,柳丝随风轻摆,我倚靠在栏杆旁,心中愁绪万千,这江南岸边的绿意盎然,却总也驱散不了我对那人的深深思念。

释义

此词描绘了一幅幽静而略带哀愁的庭院景象,通过“门掩梨花”、“粉墙高似青天”等意象,营造出一种孤寂与高远并存的氛围,柳丝与细雨的结合,又增添了几分柔情与缠绵,暗示了主人公内心的细腻情感与无尽相思。

赏析

“门掩梨花闲庭院,粉墙儿高似青天”两句,以简洁而富有画面感的语言,勾勒出一个静谧而略带凄清的庭院场景,既展现了自然之美,又寓含了主人公内心的孤寂与思念,梨花之白、粉墙之高,形成鲜明对比,既突出了空间的封闭与高远,也映射了主人公情感的深沉与复杂,下片通过“倚阑干处应肠断”等句,进一步表达了主人公因相思而痛苦不堪的心情,以及对远方爱人的深切怀念。

创作背景

虽然这首《浣溪沙》是虚构之作,但基于宋代词人的普遍情感与创作风格,可以推测这样的作品可能源于词人对个人情感经历或社会现实的深刻感悟,宋代词人常借自然景物抒发内心情感,表达对爱情、友情、家国情怀的深刻思考,在这样的背景下,陈亮(或假想中的词人)通过这首词,或许是在表达对远方亲友的思念,或是对个人境遇的感慨,以及对美好而不可及之物的向往与哀叹。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