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路骑驴慢慢踏,稳便似高车驷马。上一句是什么?

风云98个月前

诗词原文

村行

宋·王禹偁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附加句

村路骑驴慢慢踏,稳便似高车驷马。

(注:此句并非直接出自王禹偁的《村行》,但意境相符,可视为对诗中田园生活意境的延伸或后人附会,用于描绘诗中悠闲自得的乡村骑行场景。)

作者及朝代

作者:王禹偁(954年-1001年)

朝代:北宋

作者简介

王禹偁,字元之,济州钜野(今山东省巨野县)人,北宋初年文学家、史学家,出身贫寒,宋太宗太平兴国八年(983年)进士,历任右拾遗、左司谏、知制诰、翰林学士等职,敢于直言讽谏,因此屡遭贬谪,真宗即位,召还,复知制诰,后贬知黄州,又迁蕲州病死,王禹偁为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先驱,文学韩愈、柳宗元,诗崇杜甫、白居易,多反映社会现实,风格清新平易,著有《小畜集》。

译文

马儿穿行在山间小路,路旁的野菊已初放金黄,任由马匹悠闲地前行,我的野趣兴致悠长,万千的山谷回荡着秋声,看数座山峰默默伫立在夕阳斜晖中,棠梨的落叶红得像胭脂一般,香气四溢的荞麦花洁白如雪,为何我在吟诗之后忽然感到闷闷不乐?原来乡村小桥的原野上的树木,很像我的家乡啊!

(附加句译文:在乡村的小路上骑着驴缓缓前行,这种安稳自在的感觉,比起乘坐高车驷马还要惬意。)

释义

此诗是作者即景抒怀之作,前六句描写自然景物,写得清新自然,生动逼真,后两句由写景转入抒情,前六句所写的景物,色彩明丽,生意盎然,似一幅色彩斑斓的秋日山村晚晴图;后两句由写景转入抒情,前六句是诗人骑在马上,信口而成的即兴咏景,形神兼备,富有韵味,后两句是作者触景生情,言事说理,落笔传神,余味悠长。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即景抒情小诗中的佳作,开头两句,交代了时、地、人、事,时令是秋季,这是以“菊初黄”间接交待的;地点是山间小路,这是以“山径”直接点明的;人物是作者本人,这是从诗的结句中的“吾”字而得出的结论;事情是作者骑马穿山间小路而行,领略山野旖旎的风光,这是从诗行里透露出来的消息,这两句重在突出作者悠然的神态、浓厚的游兴。

中间四句承接前两句,具体描写山村傍晚的景物,作者按顺序描绘了山野的秋景:山谷回荡秋声,山峰默默伫立,棠梨叶随风飘落,荞麦花遍地开放,作者在前两句用数词“万”点明山壑之众多,用“数”表明峰峦之高耸,范围广阔,气势宏大,诗人用“有声”与“无语”两种截然不同的境界相映成趣,越发显示出山村傍晚的沉寂,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数峰”句写数峰宁静,不从正面着墨,而从反面出之,读来饶有情趣。

最后两句由写景转入抒情,前句设问,写诗人在吟诗之后不知为什么忽然感到闷闷不乐;后句作答,写这原来是诗人因蓦然发现村桥原野上的树像他故乡的景物而产生了思乡之情,这样写,就使上文的景物描写有了着落,传神地反映出了作者的心情由悠然至怅然的变化,拓深了诗意。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王禹偁于宋太宗淳化二年(991年)被贬为商州团练副使时所作,诗人在这次贬官途中,一方面因“迁谪去国,羁旅异乡”,深感仕途偃蹇、年华虚掷的怅惘;另一方面又因远离争名夺利的官场,享受林泉之乐而心情轻松,此诗就是在这种心情下创作的。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