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春景
夜雨过梨花褪雪,晓风轻柳絮飘绵。
远山如黛添新翠,近水含烟笼薄寒。
鸟语声声传喜讯,花香阵阵入心田。
此情此景无限好,愿得长留此间天。
作者及朝代:
此诗为明代诗人杨慎所作,杨慎(1488年-1559年),字用修,初号月溪、升庵,又号逸史氏、博南山人、洞天真逸、滇南戍史、金马碧鸡老兵等,四川新都(今成都市新都区)人,祖籍庐陵,明代文学家、学者、官员,明代三才子之首,东阁大学士杨廷和之子。
作者简介:
杨慎自幼聪颖,十一二岁便能写近体诗,正德六年(1511年),殿试第一,授翰林院修撰,嘉靖初年,因“大礼议”受廷杖,谪戍于云南永昌卫,从此,杨慎谪居云南三十余年,其著述甚丰,涉及经史子集、天文地理、金石书画、音乐戏剧、宗教哲学、民俗风物等,被后人尊为明代第一博学才子。
译文:
夜晚的雨水过后,梨花如同褪去了白雪,清晨的微风中,柳絮轻轻地飘飞如同棉絮,远处的山峦如同黛色一般增添了新的翠绿,近处的水面含着烟雾笼罩着一层薄薄的寒意,鸟儿的声音声声传递着喜讯,花香阵阵飘入心田,这样的情景真是无限好,希望能够永远留在这美好的时光里。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春天雨后清晨的美丽景色,梨花在夜雨的洗礼下如同褪去了白雪,柳絮在晓风的吹拂下轻轻飘飞,远山如黛,近水含烟,构成了一幅清新自然的画卷,鸟语声声,花香阵阵,更增添了春天的生机与活力,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将春天的美好景色展现得淋漓尽致,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赏析:
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春天雨后清晨的美丽景色,语言清新自然,意境深远,首联“夜雨过梨花褪雪,晓风轻柳絮飘绵”以梨花和柳絮为意象,生动地表现了春天的生机与活力,颔联“远山如黛添新翠,近水含烟笼薄寒”则通过远山近水的描绘,进一步渲染了春天的美丽景色,颈联“鸟语声声传喜讯,花香阵阵入心田”以鸟声和花香为线索,将春天的美好氛围推向高潮,尾联“此情此景无限好,愿得长留此间天”则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整首诗构思精巧,意境深远,是一首优秀的写景抒情诗。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杨慎在云南谪居期间的生活经历有关,在谪居期间,杨慎虽然身处逆境,但他依然保持着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首诗正是他在某个春天雨后清晨,面对眼前的美景有感而发之作,通过描绘春天的美丽景色,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也寄托了自己对未来的美好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