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钱塘苏小楼
唐·罗隐
谁写江南一段秋,妆点钱塘苏小楼。
楼头日暮斜阳尽,水面风回片叶收。
还似钱塘苏小小,只应回首望西州。
如今已作无家客,每到花开一径愁。
作者简介
罗隐(833年-909年),字昭谏,新城(今浙江富阳区新登镇)人,唐代文学家、思想家、诗人,他生活在晚唐五代时期,一生怀才不遇,屡试不第,晚年归隐九华山,以诗酒自娱,罗隐的诗作风格独特,讽刺辛辣,语言直白,对当时的社会现象多有批判,同时也表达了对个人命运的感慨。
译文
是谁描绘了江南的一段秋色,将它装点在了钱塘江畔的苏小楼上?楼头日暮,斜阳已尽,水面上的风回旋着,将一片落叶轻轻收起,这情景还像当年钱塘的苏小小,只应回首望向那遥远的西州,如今我已成了无家可归之人,每到花开满径之时,心中便充满了愁绪。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江南秋色和苏小楼的景象,寄托了诗人对往昔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现实境遇的无奈,首句“谁写江南一段秋”以设问开篇,引出对江南秋色的赞美;次句“妆点钱塘苏小楼”则具体描绘了苏小楼在秋色中的美丽景象,后两句则通过对比和抒情,表达了诗人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现实生活的愁苦。
赏析
这首诗以江南秋色为背景,通过描绘苏小楼的景象,寄托了诗人深沉的情感,首联以设问开篇,既引出了对江南秋色的赞美,又留下了悬念,引人深思,颔联则通过细腻的笔触,将苏小楼在秋色中的美丽景象描绘得栩栩如生,颈联通过对比,将诗人对往昔美好时光的怀念与对现实生活的无奈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尾联则进一步抒情,表达了诗人对现实境遇的愁苦和对未来的迷茫,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与罗隐的个人经历和时代背景密切相关,罗隐生活在晚唐五代时期,这是一个社会动荡、政治腐败、民生凋敝的时代,他一生怀才不遇,屡试不第,晚年归隐九华山,以诗酒自娱,在这样的背景下,罗隐对现实社会充满了不满和无奈,同时也对往昔美好时光充满了怀念,这首诗正是他在这种心境下创作出来的,通过描绘江南秋色和苏小楼的景象,寄托了他对往昔的怀念和对现实的无奈,这首诗也反映了晚唐五代时期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苦难,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