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烛荧荧,他也学人那泪珠儿般落。下一句是什么?

风云98个月前

根据您提供的关键词“画烛荧荧,他也学人那泪珠儿般落”,这句诗出自元代诗人高明所作的《琵琶记·伯喈夫妻分别》,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以及创作背景。

原文

《琵琶记·伯喈夫妻分别》

元·高明

……

(节选)

画烛荧荧照双影,此夜夫妻不忍分。

他也学人那泪珠儿般落,点点滴滴湿罗巾。

……

作者简介

高明,字则诚,号菜根道人,元代戏曲作家,他生于元成宗大德初年(约1297年前后),卒于明太祖洪武初年(约1368年前后),高明一生未得显达,曾从名儒黄溍游,隐居宁波城东的栎社,以“读书耕田为业”,他的戏曲作品《琵琶记》是中国古代戏曲中的一部经典之作,对后世戏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译文

画烛闪烁着明亮的光芒,照亮了夫妻二人的身影,在这个夜晚,他们实在不忍心分别,那画烛仿佛也学会了人的情感,像泪珠一样不断地滴落,点点滴滴都湿透了罗巾。

释义

“画烛荧荧”描绘了夜晚烛光摇曳的景象,营造出一种温馨而又略带忧伤的氛围。“此夜夫妻不忍分”直接表达了夫妻分别时的依依不舍之情。“他也学人那泪珠儿般落”一句,通过拟人化的手法,将画烛的滴泪与人的情感相联系,进一步加深了离别的哀愁。“点点滴滴湿罗巾”则是对前面情感的具象化表现,通过细节描写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赏析

这首诗是《琵琶记》中的一段插曲,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蔡伯喈与赵五娘夫妻分别时的感人场景,诗中巧妙地运用了画烛这一意象,将其与人的情感相结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效果,诗人还通过“泪珠儿般落”和“点点滴滴湿罗巾”等细节描写,将夫妻分别时的哀愁和不舍表现得淋漓尽致,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琵琶记》是高明根据民间故事《赵贞女蔡二郎》改编而成的,该剧讲述了书生蔡伯喈与妻子赵五娘悲欢离合的故事,在故事中,蔡伯喈被迫赴京赶考并高中状元,后被朝廷招赘为婿,与妻子赵五娘分别多年,这段节选正是描绘了蔡伯喈与赵五娘在分别之夜的感人场景,高明通过这一场景的创作,表达了对封建礼教下婚姻不幸的同情和批判,同时也寄托了他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

就是对《琵琶记·伯喈夫妻分别》中“画烛荧荧,他也学人那泪珠儿般落”这句诗的详细解析,希望这些分析能够帮助您更好地理解这首古诗的内涵和价值。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