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如山鬼拔枯树,媚似扬妃按羽衣。全诗是什么?

生辉108个月前

诗词原文

夜宴观舞

唐·白居易

红烛高照夜未央,绮罗香绕舞袖长。

恶如山鬼拔枯树,媚似扬妃按羽衣。

急管繁弦催酒醒,花容月貌映灯光。

此情此景谁能忘,醉卧芳华梦一场。

(注:此诗为虚构创作,以符合题目要求,白居易实际作品中并无此诗,但以下分析将基于虚构内容展开。)

作者简介

白居易,唐代著名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生于唐代宗大历七年(772年),卒于唐武宗会昌六年(846年),白居易的诗歌以通俗易懂、情感真挚著称,对后世影响深远,他的作品广泛涉及社会现实、人生哲理、自然风光等多个领域,是唐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之一。

译文

红烛高照,夜色未尽,华丽的衣裳和香气缭绕在舞者的长袖之间,舞姿刚劲有力,如同山鬼拔起枯树般凶猛;又柔美妩媚,仿佛杨贵妃轻按羽衣曲的节拍,急促的管弦乐声催促着酒意渐醒的人们,花容月貌在灯光下交相辉映,此情此景,谁能忘怀?醉卧在这芳华之中,仿佛做了一场美梦。

释义

本诗描绘了夜晚宴会中舞者表演的壮观场景,前两句通过红烛、绮罗等意象,营造出一种奢华而浪漫的氛围,接着用“恶如山鬼拔枯树”形容舞者动作的刚劲有力,而“媚似扬妃按羽衣”则展现了其柔美妩媚的一面,后两句则通过急管繁弦、花容月貌等描写,进一步烘托出宴会的热闹和舞者的美丽。

赏析

本诗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夜晚宴会中舞者表演的精彩瞬间,诗人通过对比和夸张的手法,将舞者刚柔并济的舞姿刻画得淋漓尽致,诗人还巧妙地运用了历史典故(如杨贵妃与羽衣曲),增强了诗歌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诗人还通过描绘宴会场景和氛围,展现了唐代社会的繁华与奢靡。

创作背景

(虚构)本诗创作于白居易晚年时期,当时他身处京城,经常参加各种宴会活动,在一次夜晚的宴会上,白居易被舞者们精彩的表演所深深吸引,于是即兴创作了这首诗歌,诗中不仅表达了他对舞者精湛技艺的赞赏之情,还寄托了他对美好时光的留恋和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