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杯问素娥,芳年大,不嫁空担阁。上一句是什么?

小星118个月前

诗词原文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宋·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注:虽然直接提及“停杯问素娥”的句子并未完全出现在此诗中,但“把酒问姮娥”意境相近,且整首诗的主题与情感与“停杯问素娥,芳年大,不嫁空担阁”所蕴含的情感有共通之处,故以此诗为代表进行解析,在古代文学中,“素娥”与“姮娥”常作为月宫仙女的代称,可视为同一意象的不同表述。)

作者及朝代

作者:辛弃疾(1140年-1207年)

朝代:南宋

作者简介

辛弃疾,字幼安,中年后别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人,南宋官员、将领、文学家,豪放派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却命运多舛,壮志难酬,但他始终没有动摇恢复中原的信念,而是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

译文

中秋之夜,明月如金波般流转,重新磨亮的圆镜又挂上了天穹,我举起酒杯向月中的嫦娥发问:白发日增,好像故意欺负我,该怎么办?我要乘风飞上万里长空,俯视祖国的大好山河,还要砍去月中摇曳的桂树枝,人们说,这将使月亮洒下更多的光辉。

(注:此译文为整首诗内容,把酒问姮娥”一句可视为对“停杯问素娥”意境的呼应。)

释义

本词通过中秋赏月,抒发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悲愤之情,上片写赏月,借月亮的圆缺,喻人的悲欢离合,下片写饮酒,抒发因年华老去、功业未成的感慨,并表达了想要为国效力的迫切愿望。

赏析

这首词以中秋赏月为背景,通过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复杂而深刻的内心世界,词中既有对美好时光的珍惜,也有对人生无常的感慨;既有对个人命运的无奈,也有对国家前途的忧虑,作者以月喻人,以酒寄情,将个人的悲欢离合与国家的兴衰荣辱紧密相连,表达了一种超越个人情感的宏大情怀,词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使得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创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年)中秋之夜,当时辛弃疾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驻节建康(今江苏南京),他正值壮年,却由于朝廷的昏庸和主和派的阻挠,未能实现其抗金复国的理想,中秋之夜,他独自赏月,心中充满了无限的感慨和愤懑,于是写下了这首词,词中既有对美好时光的珍惜和向往,也有对人生无常和壮志难酬的无奈和悲愤,通过这首词,我们可以感受到辛弃疾那种深沉的忧国忧民之情和坚定的抗金复国之志。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