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使银蟾吞暮霞,放教玉兔步睛空。全诗是什么?

生辉108个月前

诗词原文

中秋月

宋·杨万里

未是秋光奇绝,看十五十六。

常时易晚难晨,不似才中秋月。

玉露泠泠,洗秋空银汉无云,

比常夜清光更多,尽无碍桂影婆娑。

老子高歌,为问嫦娥,

良夜恹恹,不醉如何?

照野霜凝,入河桂湿,

冰壶相映,寒光射。

玉盘珠露滴,嫦娥笑相迎。

谁使银蟾吞暮霞,放教玉兔步晴空。

谁把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作者及朝代

作者:杨万里(1127年-1206年)

朝代:南宋

作者简介

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人,南宋大臣,文学家、诗人,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中兴四大诗人”,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誉为一代诗宗,他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

译文

不是秋景奇绝,而是要看八月十五和十六的月亮,平时月亮容易晚升难见清晨,不像中秋的月亮,玉露清凉,洗净了秋夜的银河,天空无云,月光比往常更加明亮,毫无阻碍地照耀着婆娑的桂树影子,我高声歌唱,问嫦娥,如此美好的夜晚,不醉怎么行?

月光照耀着田野,霜花凝结,月光洒入河中,桂树仿佛被浸湿,冰壶与月光相映,射出寒冷的光芒,玉盘上的露珠滴落,嫦娥笑着迎接,是谁让月亮吞下了傍晚的霞光,让玉兔在晴朗的天空中漫步?又是谁把悠扬的笛声暗暗吹响,飘散到春风中的洛阳城?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中秋之夜的月色之美,通过对比、拟人等手法,展现了月亮的皎洁、明亮以及中秋之夜的宁静与美好。“谁使银蟾吞暮霞,放教玉兔步晴空”两句,用神话传说中的银蟾和玉兔来描绘月亮,形象生动,富有想象力。

赏析

杨万里的这首诗以中秋月为主题,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想象,将中秋之夜的月色之美描绘得淋漓尽致,诗中既有对月亮的直接描绘,如“玉露泠泠,洗秋空银汉无云”,又有通过神话传说来间接表现月亮的神奇与美丽,如“谁使银蟾吞暮霞,放教玉兔步晴空”,这些描写不仅展现了月亮的皎洁与明亮,还赋予了月亮以生命和情感,使其更加生动、形象。

诗中还融入了诗人的个人情感和对生活的感悟,如“老子高歌,为问嫦娥,良夜恹恹,不醉如何?”表达了诗人对美好时光的珍惜和对生活的热爱,而“照野霜凝,入河桂湿,冰壶相映,寒光射”等句,则通过描绘月光照耀下的自然景象,进一步烘托了中秋之夜的宁静与美好。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杨万里在中秋之夜赏月时所作,中秋佳节,月圆人团圆,是诗人抒发情感、寄托思念的绝佳时机,杨万里在赏月的过程中,被眼前的美景所打动,于是挥毫泼墨,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佳作,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