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休官清煞陶家,为调羹俗了梅花。的释义

春秋118个月前

诗词原文

梅花

宋·刘克庄

自休官清煞陶家,为调羹俗了梅花。

回观桃李都无色,映得芙蓉不是花。

高节人谁同此趣,新诗句句似君家。

西湖处士诗成后,千古无人敢道华。

作者简介

刘克庄(1187年—1269年),字潜夫,号后村,福建莆田人,南宋著名文学家、诗人、词人、书法家,他一生仕途坎坷,晚年致力于诗文创作,作品数量丰富,风格多样,是南宋文坛的杰出代表之一,刘克庄的诗风雄浑豪放,词风则既有豪放派的刚劲,又不失婉约派的柔情,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译文

自从我辞官归隐,生活比陶渊明还要清贫淡泊,为了世俗的功名(调羹,此处借指仕途),竟让高雅的梅花也沾染了俗气,回头看看那些桃李之花,都显得黯然失色,就连那清丽的芙蓉,在梅花的映衬下也显得不再那么出众,谁还能像我这样保持高洁的节操,欣赏这份情趣呢?我写的新诗句句都像是赞美你的(梅花),自从西湖处士(林逋)写下咏梅诗后,千百年来,无人敢再轻易称赞其他花卉的华美。

释义

这首诗通过对比自己辞官前后的心境变化,以及对梅花与其他花卉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高洁人格的坚守和对世俗名利的淡泊,首句“自休官清煞陶家”直接点明自己辞官后的清贫生活,与陶渊明的归隐生活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次句“为调羹俗了梅花”则是对自己曾经追求仕途的反思,认为这让自己失去了原有的高雅情趣,后四句则通过对比桃李、芙蓉与梅花,进一步强调梅花的高洁与独特,同时也表达了对林逋咏梅诗的敬仰之情。

赏析

这首诗以梅花为线索,通过对比与象征的手法,展现了诗人对高洁人格的向往和对世俗名利的淡泊,诗中“自休官清煞陶家”一句,既体现了诗人对陶渊明的敬仰,也表达了自己辞官后的清贫与淡泊,而“为调羹俗了梅花”一句,则是对自己曾经追求仕途的深刻反思,认为这让自己失去了原有的高雅情趣,后四句则通过对比与象征,进一步强化了梅花的高洁与独特,同时也表达了对林逋咏梅诗的敬仰与追随,整首诗语言质朴自然,意境深远,既有对现实的深刻反思,也有对理想人格的执着追求。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刘克庄辞官归隐之后,刘克庄一生仕途坎坷,晚年更是屡遭贬谪,在这样的背景下,他选择了辞官归隐,过上了淡泊名利的生活,这首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通过赞美梅花的高洁与独特,表达了自己对高洁人格的向往和对世俗名利的淡泊,也通过对比与象征的手法,对自己曾经追求仕途的经历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与批判。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