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垂柳
宋·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即景垂杨翠丝千万缕,惹住闲情绪。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作者及朝代
作者:曾巩(1019年9月30日-1083年4月30日)
朝代:北宋
作者简介
曾巩,字子固,世称“南丰先生”,北宋文学家、史学家、政治家,出身儒学世家,自幼聪颖好学,十二岁即能为文,嘉祐二年(1057年),进士及第,任太平州司法参军,以明习律令,量刑适当而闻名,熙宁二年(1069年),任《宋英宗实录》检讨,不久被外放越州通判,熙宁五年(1072年),由欧阳修举荐,任知福州、知襄州、知洪州、知齐州等职,政绩卓著,元丰三年(1080年),任太子中允、崇文院检讨,不久迁集贤殿校理,元丰四年(1081年),出知沧州,改判三班院,元丰六年(1083年),病逝于江宁府(今江苏南京),追赠中书舍人,曾巩为政廉洁奉公,勤于政事,关心民生疾苦,与王安石交谊甚深,有诗文唱和,曾巩散文成就很高,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积极参与者,列名“唐宋八大家”和“千古文章四大家”。
译文
杂乱的柳枝条还没有变黄,在东风的吹动下狂舞,眼前的垂柳千条万缕,翠色欲滴,惹起了我的闲情逸致,它只懂得把飞花柳絮蒙住日月,却不知天地间还有清霜降临。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垂柳的狂乱姿态,表达了诗人对世间某些事物只知享乐、不知忧患的批判态度,前两句写垂柳初春时节随风狂舞的景象,后两句则通过对比,揭示了垂柳的短视和无知。
赏析
曾巩的这首《垂柳》以垂柳为题,却并非单纯咏物,而是借物喻人,寓意深刻,诗中“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两句,生动地描绘了垂柳在春风中的狂舞姿态,暗喻那些得势便忘形的小人,而“即景垂杨翠丝千万缕,惹住闲情绪”则通过垂柳的翠丝万缕,引出了诗人的闲情逸致,同时也为下文的批判埋下了伏笔,最后两句“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则是对垂柳的直接批判,指出它只知享乐、不知忧患的短视行为,整首诗语言凝练,寓意深远,既有对垂柳的生动描绘,又有对世态的深刻洞察,是一首优秀的咏物诗。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具体创作背景已难以考证,但从诗中可以看出,曾巩对当时社会上的某些现象持有批判态度,他通过描绘垂柳的狂乱姿态和短视行为,来讽刺那些得势便忘形、只知享乐不知忧患的人,这种批判精神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警示作用,这首诗也体现了曾巩作为一位文学家和政治家对世态的深刻洞察和敏锐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