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鹧鸪天·小令尊前见玉箫
宋·晏几道
小令尊前见玉箫,银灯一曲太妖娆。
歌中醉倒谁能恨,唱罢归来酒未消。
春悄悄,夜迢迢,碧云天共楚宫遥。
梦魂纵有也成虚,那堪和梦无。
月落乌啼云雨散,游童陌上拾花钿。
尽醉梅花不要醒,怕孤负良宵媚景。
(注:此诗为晏几道所作之《鹧鸪天》中的片段,原词较长,此处为截取包含关键词的部分进行解析。)
作者简介
晏几道,字叔原,号小山,北宋著名词人,晏殊第七子,他自幼聪颖过人,继承了父亲良好的文学素养,工于言情,其词多写人生聚散无常的感伤和对爱情的执着追求,情感真挚,语言优美,风格婉约,他的作品在宋代词坛上占有重要地位,对后世也有深远影响。
译文
在宴席上,我见到那位如玉箫般清丽脱俗的女子,在银灯下她唱了一曲,真是妖娆至极,在歌声中我沉醉,谁又能对此心生怨恨呢?唱罢归来,酒意仍未消散。
春天静悄悄,夜晚漫长无边,碧蓝的天空与遥远的楚宫相映成趣,即便梦中能与她相见,那也只是虚幻,更何况连梦都无法拥有,月落乌啼,云雨散去,孩童们在路上拾起遗落的花钿,我愿沉醉在梅花丛中不愿醒来,生怕辜负了这美好的夜晚和迷人的景色。
释义
此句“尽醉梅花不要醒,怕孤负良宵媚景”表达了诗人对美好时光的珍惜与留恋,以及因无法与心爱之人共度而产生的深深遗憾,他希望通过沉醉于梅花之中,来逃避现实的孤独与失落,不愿清醒面对这无法把握的美好夜晚。
赏析
这句诗以梅花为喻,借酒消愁,表达了诗人对逝去爱情的深深怀念和对美好时光的无限向往,梅花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高洁与坚韧,诗人以此自比,表达了自己虽身处困境,但仍愿保持高洁之志,不愿被世俗所染,通过“尽醉”与“不要醒”的对比,展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挣扎,既有对现实的逃避,又有对美好事物的执着追求。
创作背景
晏几道生活在北宋中期,这是一个社会相对稳定但文化繁荣的时期,他作为宰相之子,虽然生活优渥,但个人情感生活却颇为坎坷,这首《鹧鸪天》很可能是他在一次宴会后,因思念某位心爱的女子而创作的,诗人通过描绘宴会上的欢乐与之后的孤寂,以及对美好夜晚的留恋,表达了自己对逝去爱情的深深怀念和对现实生活的无奈,也反映了当时文人墨客普遍存在的情感纠葛与人生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