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皂罗袍
朝代:明代
作者:汤显祖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朝飞暮卷,云霞翠轩;
雨丝风片,烟波画船——
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注:此句“牡丹亭闲却秋千架,好春光谁共耍?”虽非直接出自上述原文段落,但为《牡丹亭》中意境之体现,可视为对全剧情感氛围的概括或剧中某场景的描绘,故以下分析将基于《皂罗袍》及《牡丹亭》整体进行。
作者简介
汤显祖(1550年—1616年),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中国明代戏曲家、文学家,他出身书香门第,早年即有文名,不仅古文诗词造诣深厚,更以戏剧创作闻名于世,与关汉卿、王实甫、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之外的“中国古代四大戏曲家”。《牡丹亭》是其最著名的作品之一,标志着中国古代戏剧的高峰。
译文
(直接翻译《皂罗袍》部分)
原来那些娇艳的花朵都已盛开,却都被遗弃在了破败的井边和倒塌的墙垣旁。
如此美好的时光和景色又能怎样呢?那令人愉悦的时刻和庭院,又属于哪户人家呢?
早晨的飞絮,傍晚的卷云,还有那装饰着云霞的翠色亭轩;
细雨微风,烟波荡漾中的画船——
这锦绣屏风后的佳人,太过轻视这美好的春光是多么短暂!
释义
此曲表达了主人公杜丽娘对美好春光与自身命运的感慨,以及对封建礼教束缚下女性命运的深刻反思,通过描绘自然美景与人物内心的矛盾冲突,展现了作者对人性自由与爱情追求的向往。
赏析
《皂罗袍》是《牡丹亭》第十出《惊梦》中的经典唱段,以其深情细腻、意境悠远而著称,汤显祖巧妙地将自然景物与人物情感相结合,通过对比盛开的花朵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与无人共赏的孤独,深刻揭示了封建礼教下女性的悲剧命运,也表达了对青春易逝、美好易碎的哀婉之情,以及对自由、爱情和美好生活的渴望。
创作背景
《牡丹亭》创作于晚明时期,当时社会风气开始松动,个性解放思潮兴起,但封建礼教依然根深蒂固,汤显祖深受王阳明心学影响,强调个性自由与情感真挚,通过《牡丹亭》这一作品,他不仅批判了封建礼教对女性的压迫,也表达了对人性解放和爱情自由的向往,剧中杜丽娘因梦生情,最终因情而死、又因情而复生的故事,是对封建礼教束缚下女性命运的强烈控诉,也是对人性光辉的颂扬。
“牡丹亭闲却秋千架,好春光谁共耍?”虽非直接出自《皂罗袍》原文,但它很好地概括了《牡丹亭》中杜丽娘面对美好春光却无人共赏的孤独与哀愁,是整部剧情感氛围的生动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