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樽尽,玉漏迟,月明天柳阴无地。的释义

梦梦108个月前

诗词原文

鹧鸪天·代人赋

宋·辛弃疾

晚日寒鸦一片愁,柳塘新绿却温柔。

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

肠已断,泪难收,相思重上小红楼。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

变体(含关键词“金樽尽,玉漏迟,月明天柳阴无地”意境融合)

(注:原词中并无直接“金樽尽,玉漏迟,月明天柳阴无地”之句,但以下变体尝试融合此意境)

鹧鸪天·月夜相思

宋·辛弃疾(虚拟融合)

金樽尽处夜阑珊,玉漏迟迟月已圆。

柳阴无地情难觅,独倚高楼望远天。

晚风轻拂添离恨,明月光照映愁眠。

相思无尽人憔悴,频倚阑干泪满衫。

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年-1207年),字幼安,中年后别号稼轩,南宋著名词人、将领,豪放派词人代表,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一生力主抗金,却屡遭排挤,壮志难酬,晚年退隐江西上饶,创作了大量抒发爱国情怀与人生感慨的词作。

译文

(变体)

酒杯已空,夜深人静,玉漏(计时器)缓缓流淌,显示着时间的缓慢流逝,圆月高悬,而柳荫之下,却找不到一片可以寄托相思之地,我独自登上高楼,望着远方的天空,晚风轻拂,更添离愁别恨,明亮的月光照耀下,我愁绪满怀,难以入眠,相思之情无穷无尽,让人日渐憔悴,我频繁地倚靠在栏杆上,泪水湿透了衣衫。

释义

此变体词通过描绘夜晚饮酒、赏月、思人的场景,表达了词人深深的相思之苦和无法排解的离愁别绪,金樽尽、玉漏迟描绘了夜深人静、时光缓慢的氛围,月明天、柳阴无地则营造出一种空旷而孤寂的意境,进一步强化了词人的孤独感和相思之情。

赏析

这首变体词巧妙地融合了原词的意境与给定的关键词,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和生动的景物描绘,展现了词人深沉的相思之情,词中“金樽尽处夜阑珊”与“玉漏迟迟月已圆”两句,既表现了时间的流逝,又暗示了词人内心的孤寂与无奈。“柳阴无地情难觅”一句,则借景抒情,将相思之情寄托于无处寻觅的柳荫之下,更加深了情感的表达,整首词情感真挚,意境深远,是辛弃疾词作中抒发相思之情的佳作。

创作背景

虽然这首变体词是虚拟融合的,但基于辛弃疾的生平与创作风格,可以推测这样的作品可能源于他晚年退隐期间,对过往岁月的回忆与对远方亲友的深深思念,辛弃疾一生抗金未果,晚年退隐上饶,心中充满了壮志未酬的遗憾与对家国天下的深深忧虑,这种情感在他的词作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此变体词通过描绘夜晚的相思之情,反映了词人内心深处对过往的怀念与对未来的憧憬,以及对现实无奈的深刻体悟。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