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不至撏绵扯絮,是谁教剪玉跳珠?的解释

生辉108个月前

诗词原文

湘妃竹

朝代:宋

作者:范成大

九疑山畔水云乡,翠竹丛生似凤凰。

虽不至撏绵扯絮,是谁教剪玉跳珠?

泪痕点点斑斑在,恨意萦萦缕缕长。

千古舜妃祠下竹,至今犹自泪沾裳。

作者简介

范成大(1126年-1193年),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南宋著名诗人、文学家、官员,他出身于书香门第,自幼聪颖好学,诗文俱佳,范成大曾任地方官和朝廷要职,政绩卓著,晚年退隐石湖,致力于文学创作,他的作品以田园诗最为著名,风格清新自然,语言平易近人,对后世影响深远。

译文

在九疑山畔那云雾缭绕的水乡,翠绿的竹子丛生如同凤凰飞翔,虽然它们没有轻柔到像扯下棉絮那样,但又是谁教会了它们像剪碎的玉珠般跳跃?竹子上点点斑斑的泪痕依旧存在,恨意萦绕,缕缕不绝,千古以来,舜帝之妃娥皇、女英祠下的竹子,至今仍自带着泪水,仿佛在为那段凄美的爱情故事哀伤。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九疑山畔的湘妃竹,表达了诗人对古代舜帝与娥皇、女英爱情故事的感慨,诗中“虽不至撏绵扯絮,是谁教剪玉跳珠?”一句,用比喻的手法形容湘妃竹上的斑点,既非轻柔的棉絮,又似剪碎的玉珠,形象生动,富有诗意。

赏析

这首诗以湘妃竹为题材,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比喻,展现了湘妃竹的独特魅力,同时也寄托了诗人对古代爱情故事的感慨,诗中“虽不至撏绵扯絮,是谁教剪玉跳珠?”一句,不仅形象地描绘了湘妃竹上的斑点,还巧妙地运用了比喻和设问的手法,增强了诗歌的韵味和意境,全诗语言清新自然,情感真挚动人,是一首优秀的咏物诗。

创作背景

范成大在创作这首诗时,可能正处于对古代历史和文化的深刻思考之中,他通过对湘妃竹的描绘,不仅展现了自然之美,还寄托了对古代爱情故事的感慨和敬仰,湘妃竹作为古代传说中的爱情象征,其上的斑点被传为是娥皇、女英为舜帝哭泣时所留下的泪痕,这一传说深深触动了诗人的心弦,促使他创作了这首充满深情和诗意的佳作,这首诗也反映了范成大对自然和人文的深厚情感,以及他对古代文化和历史的深刻认识。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