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赠刘景文
宋·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作者及朝代
作者:苏轼
朝代:北宋
作者简介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词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其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
译文
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在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秋末冬初的自然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勉励和对美好时光的珍惜,前两句写荷败菊残,以衬托橙橘的岁寒之心;后两句则勉励友人要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
赏析
这首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苏轼于宋哲宗元佑五年(1090年)任杭州太守时所作,苏轼在杭州任太守的三年中,不仅政绩卓著,而且对杭州的山水景物怀有深厚的感情,他极爱西湖美景,曾写下许多描绘西湖美景的诗篇,这首诗是送给好友刘景文的,刘景文名季孙,行八,时任两浙兵马都监,驻杭州,苏轼视他为国士,曾上表推荐他,说:“瑰玮之文,足以藻饰万物;卓绝之行,足以风动四方。”苏轼赠此诗时,刘景文已年近六十,苏轼希望他能振作,不要因晚境颓唐而丧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