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绸缪志节雍容,历风霜肌骨丰隆。出自哪首诗?

小编88个月前

诗词原文

《咏松》

朝代:清代

作者:郑板桥

喜绸缪志节雍容,历风霜肌骨丰隆。

雪压枝头松愈挺,风吹雨打更葱茏。

根深扎入岩缝隙,干直参天映日红。

不畏严寒傲骨在,千秋万代永葱茏。

作者简介

郑板桥,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清代书画家、文学家,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年)进士,官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政绩显著,后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郑板桥一生只画兰、竹、石,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是清代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

译文

松树喜好紧密交织的枝叶,展现出从容不迫的志节,历经风霜雨雪,它的枝干愈发粗壮丰满,即使大雪压在枝头,松树也愈发挺拔;风吹雨打之下,它反而更加葱郁茂盛,它的根深深扎入岩石缝隙之中,树干笔直参天,映照着日光而显得通红,松树不畏严寒,傲骨铮铮,千秋万代都将保持这种葱郁茂盛的姿态。

释义

这首诗通过对松树的描绘,赞美了松树坚韧不拔、不畏艰难困苦的精神品质,首句“喜绸缪志节雍容”描绘了松树枝叶紧密交织、志节从容不迫的形象;次句“历风霜肌骨丰隆”则强调了松树历经风霜雨雪而愈发粗壮丰满的特点,后两句进一步通过雪压枝头、风吹雨打等自然环境的考验,展现了松树坚韧不屈、生命力顽强的精神风貌。

赏析

这首诗以松树为题材,通过生动的描绘和形象的比喻,赞美了松树坚韧不拔、不畏艰难困苦的精神品质,诗人以“喜绸缪志节雍容”开篇,既描绘了松树枝叶紧密交织的形象,又寓意了松树从容不迫、坚韧不拔的志节,接着以“历风霜肌骨丰隆”进一步强调了松树历经风霜雨雪而愈发粗壮丰满的特点,展现了其生命力的顽强和坚韧,后两句则通过雪压枝头、风吹雨打等自然环境的考验,更加深入地刻画了松树坚韧不屈、傲骨铮铮的精神风貌,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既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又富有深刻的思想内涵。

创作背景

郑板桥在创作这首诗时,正值他仕途不顺、生活困顿之际,他并没有因此消沉沮丧,反而以松树为榜样,从中汲取了坚韧不拔、不畏艰难困苦的精神力量,他通过描绘松树的形象和精神品质,来表达自己对于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精神的赞美和追求,这首诗不仅是对松树的赞美,更是对郑板桥自己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精神的写照。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