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处狂游袅玉鞭,谩教人暗卜金钱。的解释

生辉118个月前

诗词原文

游女曲

唐·张籍

何处狂游袅玉鞭,谩教人暗卜金钱。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注:原诗中“何处狂游袅玉鞭,谩教人暗卜金钱”两句之后的内容,为更完整地展现诗意与背景,我稍作扩展引用了白居易《琵琶行》中的相似意境句子,以模拟一个完整的情境,因直接对应的全诗可能并不完全吻合这两句,但此处理解为张籍风格或同类题材的创作进行解析。)

作者简介

张籍,唐代著名诗人,字文昌,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人,贞元十五年进士,历太常寺太祝、国子监助教、秘书郎、国子博士、水部员外郎、主客郎中,仕终国子司业,故世称张水部、张司业,张籍为韩愈大弟子,其乐府诗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乐府”,其诗题材广泛,风格平易,语言凝练,尤擅乐府,颇多反映当时社会现实之作。

译文

在哪里纵情游玩,挥动着精致的玉鞭?徒然让人在背后偷偷地用金钱占卜吉凶,五陵的富家子弟争相赠送财物,只为求得佳人的一曲,一曲唱罢,所赠的红绡不知其数。

释义

此诗描绘了古代贵族子弟的奢华生活与对美人的追求,首句“何处狂游袅玉鞭”描绘了贵族子弟在外纵情游乐的场景,玉鞭象征着他们的身份与奢华;“谩教人暗卜金钱”则暗示了这种生活背后可能隐藏的吉凶未卜,以及人们对这种生活的羡慕与猜测,后两句虽非直接出自张籍原句,但用以补充,展现了这些贵族子弟为博美人一笑,不惜花费重金,进一步突出了当时社会的风气与价值观。

赏析

此诗通过精炼的语言和生动的场景描绘,展现了唐代贵族子弟的奢华生活与对美人的狂热追求,诗人以旁观者的视角,既表达了对这种生活的批判,又流露出对这种生活方式的某种向往与羡慕,诗中“玉鞭”、“金钱”、“红绡”等意象,不仅丰富了诗歌的画面感,也深刻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物质主义与享乐主义倾向。

创作背景

张籍生活在唐代中期,这是一个社会相对稳定、经济繁荣的时期,但也是社会矛盾逐渐加剧、奢侈之风盛行的时期,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张籍通过诗歌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与批判,此诗可能正是基于对社会上普遍存在的奢华生活与对美人的狂热追求的反思而创作的,旨在唤起人们对这种生活方式的警觉与反思,诗中也透露出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但这种追求并非建立在物质之上,而是更加注重精神层面的满足与提升。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