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堤鞭影半痕儿,常记吴山月上时。出自哪首诗?

春秋128个月前

诗词原文

苏堤鞭影半痕儿

朝代:宋代

作者:姜夔

苏堤鞭影半痕儿,常记吴山月上时。

柳色春筵祗醉客,水声夜雨自鸣机。

楼台远近疑天上,灯火高低似梦归。

回首西湖烟柳外,一川风月正凄迷。

作者简介

姜夔(约1155—约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南宋著名词人、音乐家,他一生未仕,转徙江湖,靠卖字和朋友接济为生,姜夔多才多艺,精通音律,能自度曲,其词格律严密,作品素以空灵含蓄著称,有《白石道人歌曲》等传世。

译文

在苏堤上,马鞭的影子只留下了淡淡的一痕,我常常记得在吴山上升起月亮的时候,春天的柳色在宴席上只让宾客沉醉,夜晚的雨水落在水面上,声音如同织布机在自动鸣响,远处的楼台仿佛在天际,高低错落的灯火让人如同在梦中归家,回头望向西湖边的烟柳,那一川风月正显得凄迷动人。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苏堤上回忆往昔游赏西湖时的情景,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西湖的美景和诗人内心的感受,诗中“苏堤鞭影半痕儿”一句,既表现了苏堤的幽静,又暗示了诗人曾经的游踪;“常记吴山月上时”则勾起了诗人对往昔美好时光的怀念。

赏析

这首诗以景寓情,情景交融,通过描绘西湖的美景和诗人的内心感受,表达了诗人对往昔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现实生活的感慨,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笔触,使得整首诗充满了诗意和美感,诗人还巧妙地运用了对比和象征等手法,使得诗歌的意蕴更加深远。

在表达技巧上,诗人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既描绘了眼前的实景,又通过回忆和想象展现了往昔的虚景,使得整首诗既有现实感又有历史感,诗人还巧妙地运用了音韵和节奏等手法,使得诗歌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姜夔在游历西湖时所作,西湖的美景和往昔的游赏经历触动了诗人的心弦,使他回忆起那些美好的时光,现实生活中的种种不如意又让他感到无奈和感慨,他将自己的感受融入诗中,通过描绘西湖的美景和内心的感受来表达自己对往昔的怀念和对现实的感慨,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西湖的美景和诗人的才华,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和诗人的内心世界。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