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桃源行
唐·王维
渔舟逐水爱山春,两岸桃花夹古津。
坐看红树不知远,行尽青溪不见人。
山口潜行始隈隩,山开旷望旋平陆。
遥看一处攒云树,近入千家散花竹。
樵客初传汉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
居人共住武陵源,还从物外起田园。
月明松下房栊静,日出云中鸡犬喧。
惊闻俗客争来集,竞引还家问都邑。
平明闾巷扫花开,薄暮渔樵乘水入。
初因避地去人间,及至成仙遂不还。
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
不疑灵境难寻访,自有仙才得见闻。
只应不惮牵牛在,须信乘槎去得无。
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
洞门今始为君开,暂请同来就竹杯。
拂衣但去莫淹留,归路迢迢那可愁?
不向武陵争避世,但得年年生意好,武陵何用访秦人。
作者简介
王维,唐代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王维参禅悟理,学庄信道,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书画特臻其妙,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译文
渔舟顺溪而下,追寻那春日的源头,两岸盛开的桃花夹岸相迎,坐在船上远远望去,两岸一片葱郁,桃花鲜艳,却不知它驶向何方,沿溪行船,溪的尽头便是桃花林,走到桃花林尽头,眼前豁然开朗,竟然是一派农家田园风光,远远望见一处云树相聚的地方,走近一看,却见到许多散落的桃花盛开的竹篱茅舍,村中的居民并非土著,而是因躲避战乱,从异地迁来的,他们竟依然保留着汉代的姓氏,衣着也还保持着秦代的遗风,他们共同居住在武陵源,在这里开垦了田园,建起了房舍,白天,月华如练,洒落在松林之间,房舍显得寂静而清幽;太阳升起,云雾缭绕,鸡犬之声在云中回荡,突然听说有俗客来访,惊动了村里的人,大家纷纷前来打听消息,争相邀请客人到自己家里作客,天一亮,他们就忙着打扫街巷,迎接客人,傍晚时分,渔人和樵夫也都回来了,他们当初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逃到桃花源里居住,后来成仙了,就不再回到人间,桃花源里的人们哪里知道人间有什么汉朝和魏晋呢?外界的人远远望见这里,只看见一片云山雾海,缥缈不定,他们不怀疑这是仙境难以寻找,只是自己无缘见到罢了,既然这里的人有仙缘能够见到仙境,那么他们也许能像牛郎织女那样,乘槎上天吧,春天到来,桃花盛开,溪水猛涨,桃花纷纷飘落到溪水中,桃花流水杳然而去,哪里知道它流向何方呢?山洞的门为你打开,就请随我进来吧,我们暂且一同坐下,喝杯淡酒,既然来了,就不要急着回去,既然回去了,就不要再想着回来,回去的路途遥远,哪里用得着发愁呢?既然这里的人们不向往武陵那样的避世生活,只要每年生意兴隆,生活富足,又何必去探访那传说中的秦人呢?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渔人进入桃花源的经过,展现了桃花源宁静、和谐、富足的生活景象,以及桃花源人避世隐居、怡然自得的生活态度,最后两句“但得年年生意好,武陵何用访秦人”表达了诗人对桃花源生活的向往和赞美,认为只要生活富足、和谐,就无需再去寻找那些避世的仙境。
赏析
这首诗以丰富的想象、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个宁静祥和、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诗人通过对桃花源自然风光的描绘,以及对桃花源人生活状态的刻画,表达了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追求,最后两句“但得年年生意好,武陵何用访秦人”更是点睛之笔,既是对桃花源生活的赞美,也是对现实社会的反思和批判,诗人认为,与其去追求那些虚无缥缈的仙境,不如珍惜眼前的美好生活,努力创造和谐、富足的社会环境。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与王维的生平经历密切相关,王维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繁,他深感现实社会的黑暗和残酷,渴望寻找一个理想的社会环境,他借用了东晋文学家陶渊明《桃花源记》的题材,创作了这首《桃源行》,通过描绘桃花源的美好生活,表达了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追求,也反映了诗人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