绣筵开处,散花传琖,彩袖不曾扶。出自哪首诗?

春秋108个月前

诗词原文

浣溪沙·绣筵开处

宋·晏几道

绣筵开处,散花传琖,彩袖不曾扶,尊前信得羽衣舞,芳意懒随流水去,回首乱山横翠处,空余暮云舒。

作者简介

晏几道,字叔原,号小山,北宋著名词人,晏殊第七子,他自幼聪颖过人,继承了父亲良好的文学素养,工于言情,其词多写人生聚散无常的感伤,感情纯真深挚,风格婉约细腻,晏几道词风哀感缠绵、清壮顿挫,在北宋词坛上独树一帜,与其父晏殊齐名,世称“二晏”。

译文

华丽的宴席已经摆开,花瓣随风飘散,酒杯在宾客间传递,而那位美丽的女子却未曾需要人搀扶,酒宴之上,她仿佛能跳起轻盈的羽衣舞,但她的心意却懒得像流水那样轻易逝去,回首望去,群山苍翠,乱云飞渡,而这里只留下傍晚的云朵悠悠舒展。

释义

这首词描绘了一场奢华的宴会场景,通过“绣筵开处”、“散花传琖”等细节,展现了宴会的热闹与华丽,而“彩袖不曾扶”则暗示了宴会中某位女子的独立与高雅,她不需要他人的帮助,自能应对自如,下片则通过“羽衣舞”的比喻,进一步描绘了女子的轻盈与美丽,但“芳意懒随流水去”又透露出她内心的坚韧与不易被外界所动,最后以“回首乱山横翠处,空余暮云舒”作结,既是对宴会结束后的空寂之感,也是对人生无常的深刻体悟。

赏析

这首词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宴会中的一位女子形象,她美丽、独立、高雅,同时又透露出一种不易被外界所动的坚韧,词中通过“绣筵”、“散花”、“彩袖”等意象的运用,营造了一种奢华而又不失雅致的氛围,而“羽衣舞”的比喻,则进一步增添了女子的神秘与魅力,最后以“回首乱山横翠处,空余暮云舒”作结,既是对宴会结束后的空寂之感的描绘,也是对人生无常的深刻体悟,使整首词在情感上得到了升华。

创作背景

这首词的具体创作背景已难以考证,但从词的内容来看,很可能是晏几道在参加某次宴会后,有感于宴会中的某位女子而创作的,晏几道一生仕途不顺,但他在词坛上却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他善于从日常生活中汲取灵感,将个人的情感体验融入到词作之中,使得他的词作充满了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人生体悟,这首《浣溪沙·绣筵开处》便是他这一创作风格的典型体现。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