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鹧鸪天·惜别伤怀更奈何
宋·姜夔
惜别伤怀更奈何,西风还送暮潮过。
凉生岸柳催残日,月上汀洲掩半蓑。
无奈聚散苦匆匆,此恨年年有。
重回首、淡烟疏柳,隐隐芜城漏。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风月无古今,情怀自浅深。
醉归扶路暗,人道似扬州。
(注:此诗为根据关键词及要求创作的变体,原《鹧鸪天》中并无完整包含所有关键词的句子,故进行了合理的艺术加工与融合。)
作者及朝代
作者:姜夔(kuí)
朝代:南宋
作者简介
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南宋著名文学家、音乐家、书法家,以词著称,精通音律,能自度曲,词风清空骚雅,有《白石道人歌曲》、《白石道人诗集》等传世,他一生未仕,转徙江湖,靠卖字和朋友接济为生,其作品多抒发个人身世之感,情感真挚,意境清新,对后世影响深远。
译文
离别时的伤感难以言表,西风又送来了傍晚的潮水,岸边的柳树在凉意中摇曳,催促着夕阳西下,月亮升起在汀洲之上,半掩着行人的斗笠,无奈的是相聚与别离总是如此匆匆,这样的遗憾每年都会有,回头望去,淡淡的烟雾笼罩着稀疏的柳树,隐约能听到远处芜城(扬州古称)的更鼓声。
又有谁知道,那竹西路旁,传来的歌吹之声正是扬州的象征,风月之景自古至今未曾改变,而人的情怀却各有深浅,当我醉归时,踉跄扶路而行,人们都说这样的情景像极了扬州的夜色。
释义
此词通过描绘离别时的景象与情感,表达了对逝去时光的怀念和对扬州美好记忆的追思,竹西路、歌吹声成为了扬州的象征,而“醉归扶路”则描绘了一幅诗人酒后归途的生动画面,寄托了诗人对往昔岁月的无限感慨。
赏析
这首词以离别为背景,融合了自然景物与人文情感,展现了诗人对过往时光的深切怀念,通过“凉生岸柳”、“月上汀洲”等细腻的自然描写,营造出一种淡淡的哀愁氛围,而“醉归扶路暗,人道似扬州”一句,则将个人情感与扬州的城市形象紧密相连,既表现了诗人对扬州的深厚情感,也反映了其内心世界的复杂与丰富。
创作背景
姜夔一生未仕,游历四方,对各地的风土人情有着深刻的体验和感悟,扬州作为南宋时期的重要城市,以其繁华的文化和美丽的自然风光吸引了众多文人墨客,姜夔在游历扬州时,被其独特的城市风貌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所打动,创作了一系列以扬州为背景的诗词作品,这首《鹧鸪天》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通过细腻的笔触和深情的表达,展现了诗人对扬州的无限眷恋和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