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过金水桥有感
明·杨慎
数声何处蛇皮鼓,琅琅过金水桥东。
宫柳垂丝春欲暮,御沟流碧水无穷。
楼台日暮斜阳里,花草烟深细雨中。
回首繁华如梦影,几番思量泪沾胸。
作者简介
杨慎(1488年-1559年),字用修,初号月溪、升庵,又号逸史氏、博南山人、洞天真逸、滇南戍史、金马碧鸡老兵等,四川新都(今成都市新都区)人,祖籍庐陵,明代文学家、学者、官员,明代三才子之首,东阁大学士杨廷和之子,杨慎于明武宗正德六年(1511年)状元及第,官至翰林院修撰,参与编修《武宗实录》,武宗微行出居庸关,上疏劝谏,死罪免为戍役云南永昌卫,嘉靖三年(1524年),因“大礼议”受廷杖,谪戍卒于云南永昌卫,其博览群书,明经史百家,诗歌、词曲、散曲、著述均有很高的造诣,是研究明代文学和文化的重要人物。
译文
何处传来几声蛇皮鼓的声响,清脆响亮地回荡在金水桥的东边,宫中的柳树垂下长长的枝条,春天即将过去,御沟里的流水碧绿且无穷无尽,楼台在夕阳的余晖中显得更加孤寂,花草在细雨蒙蒙的烟雾中若隐若现,回首往昔的繁华如同梦幻一般,几番思量之下,泪水不禁沾湿了胸膛。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经过金水桥时的所见所感,首联以蛇皮鼓的声音为引子,引出诗人对金水桥东的描绘;颔联通过宫柳和御沟的描写,展现了宫廷的宁静与深邃;颈联则通过楼台和花草的描绘,进一步渲染了环境的凄清与美丽;尾联则表达了诗人对往昔繁华的感慨与怀念。
赏析
这首诗在描绘景物的同时,也融入了诗人深沉的情感,首联的蛇皮鼓声,既增添了诗歌的韵律美,又引出了诗人对金水桥东的无限遐想,颔联和颈联通过对宫廷景物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宫廷生活的怀念与感慨,尾联则直接表达了诗人对往昔繁华的追忆与感伤,情感真挚而深沉,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既有对景物的描绘,又有对情感的抒发,是一首情感与景物完美结合的佳作。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杨慎在戍守云南期间所作,他因“大礼议”事件被贬谪至云南永昌卫,心中充满了对往昔繁华生活的怀念与感伤,在经过金水桥时,他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充满感慨与怀念的诗歌,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杨慎对宫廷生活的眷恋与对现实境遇的无奈与感伤,这首诗也展现了杨慎作为明代文学巨匠的深厚文学功底和敏锐的情感洞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