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越大夫
朝代:宋代
作者:徐钧
警世有见识越大夫,无转理楚三闾。
忠言直谏身先丧,千古令人叹惜夫。
作者简介
徐钧,字秉国,号见心,南宋末年学者、诗人,生卒年不详,大约生活在宋理宗至宋度宗时期,徐钧博学多才,尤善历史典故,常以历史人物为题,创作了大量七言绝句,旨在通过简练的语言,传达历史人物的精神风貌和道德教训,他的作品在后世有一定的影响力,被收入《两宋名贤小集》等文献中。
译文
这位有见识的越国大夫,他警示世人不要像屈原那样,虽然忠诚正直,在楚国三闾大夫之位上直言进谏,却最终落得身首异处的下场,他的遭遇,千百年来都让人深感惋惜和叹息。
释义
警世:警醒世人。
见识:见识广博,有远见。
越大夫:泛指越国的贤臣。
无转理楚三闾:不要重蹈屈原的覆辙,屈原曾任楚国的三闾大夫,因忠言直谏而被流放,最终投江自尽。
忠言直谏:忠诚正直地提出批评和建议。
身先丧:指屈原先被流放,后投江自杀。
叹惜夫:表示深深的惋惜和叹息。
赏析
这首诗以越国大夫为引子,借古喻今,表达了对忠诚正直之士遭遇不幸的深切同情,诗人通过对比越大夫的明智与屈原的悲剧,强调了忠言直谏虽可贵,但也需要审时度势,避免无谓的牺牲,诗中“警世”二字,点明了诗歌的主旨,即提醒世人从历史中汲取教训,学会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保护自己,同时坚持正义。
创作背景
徐钧生活在一个政治动荡、社会矛盾的南宋末年,当时,朝廷腐败,权臣当道,忠臣良将往往难以施展才华,甚至遭受迫害,在这样的背景下,徐钧通过创作这首诗,既是对历史上忠诚之士的缅怀,也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他希望通过诗歌,唤醒人们的良知,鼓励人们在逆境中坚守正义,同时也提醒他们要学会保护自己,避免不必要的牺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