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居绝荣辱,无是非,忘世亦忘机。下一句是什么?

小星118个月前

诗词原文

山居

唐·吴筠

隐居绝荣辱,无是非所萦。

松风清耳目,山月照心明。

岩花候冬发,谷鸟作春鸣。

忘世亦忘机,此中得长生。

作者简介

吴筠,唐代道士、诗人,字贞节(一作正节),华州华阴(今属陕西)人,少通经史,性高洁,不随流俗,后隐居嵩山,依潘师正学道,唐玄宗闻其名,召至京师,令其待诏翰林,天宝初,因上表言事忤旨,被放归山,后南游金陵,访茅山道士,卒于丹阳,吴筠工文辞,善书,著有《玄纲论》《神仙可学论》《形神可固论》等,诗收入《全唐诗》。

译文

隐居山林远离了世间的荣辱纷争,没有是非琐事来缠绕心田。

松涛阵阵如同清风洗涤耳目,山间的明月照亮了我内心的清明。

岩石间的花朵在冬天里绽放,山谷中的鸟儿在春天里啼鸣。

忘却了尘世也忘却了心机,在这清幽的环境中得以长生不老。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隐居山林后的宁静生活,远离了尘世的喧嚣和纷争,内心得到了极大的平静和满足,诗中通过描绘自然景物的美好,表达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热爱和向往,诗人也通过“忘世亦忘机”的表述,表达了自己对世俗名利的淡泊和对内心纯净的追求。

赏析

这首诗以清新自然的语言,描绘了诗人隐居山林后的生活状态,首联直接点明主题,表达了诗人远离荣辱是非的决心,颔联通过描绘松风和山月,展现了隐居环境的清幽和宁静,颈联则通过岩花和谷鸟的描写,进一步渲染了自然景物的美好和生机,尾联则通过“忘世亦忘机”的表述,升华了全诗的主题,表达了诗人对内心纯净和长生的追求,整首诗意境深远,语言优美,充满了浓厚的道家思想色彩。

创作背景

吴筠作为一位道士和诗人,对隐居生活有着深厚的感情和独特的理解,这首诗很可能是他在隐居山林期间创作的,通过描绘自己隐居生活的美好和宁静,表达了对这种生活方式的热爱和向往,诗人也通过这首诗表达了自己对世俗名利的淡泊和对内心纯净的追求,反映了道家思想对他的深刻影响,在唐代,道教盛行,许多文人墨客都受到了道家思想的影响,吴筠的这首诗就是其中的佳作之一。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