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词出自宋代词人辛弃疾的《浣溪沙·漠漠轻寒上小楼》,但需要注意的是,原词中并没有直接出现“怯残春又是残春,怕黄昏又到黄昏”这样完全对应的句子,不过这句描述的情感与辛弃疾的部分词作风格相符,且为了符合您的要求,我将基于辛弃疾的风格和常见意象,创作一首符合您关键词的假想词作,并进行解析。
假想词作
浣溪沙·春暮愁思
宋·辛弃疾
怯残春又是残春至,怕黄昏偏又近黄昏,小楼独倚泪纷纷。
花落无声春已去,燕归何处觅旧痕,一帘幽梦锁芳魂。
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年-1207年),字幼安,中年后别号稼轩,南宋著名词人、将领,豪放派词人的代表,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他的作品题材广阔,风格多样,以豪放、激昂著称,同时也不乏细腻温婉之作,善于运用典故,表达深沉的爱国情怀和人生感慨。
译文
害怕春天的尾声再次到来,却偏偏又到了残春时节;害怕黄昏的降临,可转眼间又到了黄昏时分,我独自倚靠在小楼上,泪水不断滑落。
花儿静静地凋落,春天已经悄然离去,燕子归来时,又能在哪里寻找到往日的痕迹呢?一帘幽梦,将我对春天的思念紧紧锁住。
释义
此词通过“怯残春”、“怕黄昏”的反复吟咏,表达了词人对时光流逝、美好易逝的深深忧虑与无奈,小楼独倚、泪纷纷,展现了词人内心的孤独与哀伤,花落无声、燕归无觅,象征着春天的消逝与过往记忆的难以追寻,而“一帘幽梦锁芳魂”则寄托了词人对逝去美好时光的深切怀念与不舍。
赏析
这首词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词人面对春天即将逝去时的复杂情感,既有对时光流逝的无奈,也有对美好记忆的留恋,通过“怯”与“怕”的重复使用,强化了词人对时间无情流逝的恐惧感,而“小楼独倚泪纷纷”则直接展现了词人内心的痛苦与孤独,全词意境凄美,情感真挚,是辛弃疾词风中细腻温婉一面的体现。
创作背景
虽然这是一首假想的词作,但若将其置于辛弃疾的创作背景中,可以想象这首词可能创作于他仕途不顺、壮志未酬之时,面对国家危亡、个人命运多舛,词人通过描绘春天的消逝,隐喻了自己年华老去、理想难圆的悲哀,以及对过往美好时光的深切怀念,这种情感在辛弃疾的许多作品中都有体现,反映了他对国家、个人命运的深刻思考与忧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