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鹧鸪天·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
宋·辛弃疾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
燕兵夜娖银胡觮,汉箭朝飞金仆姑。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
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英雄谁识男儿汉,岂肯向人行诉难?(此句虽非直接出自上述原文,但可视为对全词意境的提炼或衍生)
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年-1207年),字幼安,中年后别号稼轩,南宋著名词人、将领,豪放派词人代表,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生于金朝统治下的北方,后投身抗金斗争,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因主张抗金复国,多次被朝廷排挤,最终退隐江西上饶,逝世后追赠少师,谥号“忠敏”。
译文
年轻时我率领千军万马,锦袍战袍下的精锐骑兵初次渡过长江,金兵夜晚准备银制的箭靶,而我们汉朝的箭矢早晨便射向那靶心,追忆往昔,感叹如今的我,春风已无法染黑我的白胡须,却只能将我那长达万字的平定边疆的策略,换来邻居的种树之书。
(注:“英雄谁识男儿汉,岂肯向人行诉难?”可理解为:真正的英雄谁能真正理解,他们又怎会轻易向人诉说自己的艰难困苦?)
释义
这首词通过对比作者年轻时的英勇抗金与晚年不被重用的境遇,表达了作者壮志未酬、英雄迟暮的感慨,上片回忆了作者年轻时率领军队南渡抗金的英勇事迹,下片则转向对现实的无奈与自嘲,以“万字平戎策”换得“种树书”的对比,讽刺了朝廷的昏聩与自己对理想的坚持。
赏析
此词情感深沉,语言凝练,既有对个人命运的悲叹,也有对国家前途的忧虑,通过鲜明的对比手法,展现了作者从壮志凌云到壮志难酬的心路历程,体现了辛弃疾作为豪放派词人的独特风格,词中也透露出一种不屈不挠、坚韧不拔的英雄气概,即使面对挫折,也绝不向命运低头。
创作背景
这首词大约创作于辛弃疾晚年退隐上饶期间,辛弃疾一生致力于抗金复国,但多次受到朝廷的排挤和打压,晚年更是被闲置不用,在这样的背景下,他回忆起自己年轻时的英勇事迹,不禁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首词,以抒发自己壮志未酬的悲愤之情,也通过这首词表达了对朝廷昏聩、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深刻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