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锦瑟生疏弦上手
朝代:清代
作者:纳兰性德
锦瑟生疏弦上手,月明闲煞小红楼。
一帘幽梦无人近,千古情人独我愁。
作者简介
纳兰性德(1655年-1685年),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清朝初年词人,与朱彝尊、陈维崧并称“清词三大家”,纳兰性德自幼饱读诗书,文武兼修,十七岁入国子监,被祭酒徐元文赏识,十八岁考中举人,次年成为贡士,康熙十五年(1676年)补殿试,考中二甲第七名,赐进士出身,纳兰性德词作现存348首(一说342首),内容涉及爱情友谊、边塞江南、咏物咏史及杂感等方面,写景抒情,真挚自然,婉约缠绵,哀感顽艳,独具特色,在清初词坛上独树一帜,影响深远。
译文
锦瑟的弦已经生疏,许久未曾上手弹奏,月光静静地洒在小红楼上,显得格外清冷寂寞,窗帘低垂,幽深的梦境中无人靠近,自古以来,陷入情网的人中,唯独我承受着这份愁苦。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当前孤独处境的感慨,首句“锦瑟生疏弦上手”通过锦瑟这一传统乐器表达了对往昔技艺的遗忘,暗示着时间的流逝和生活的变迁,次句“月明闲煞小红楼”则通过月夜的景象,营造出一种清冷、孤寂的氛围,小红楼作为情感的寄托,显得更加寂寞,后两句“一帘幽梦无人近,千古情人独我愁”则直接抒发了诗人的孤独和愁苦,表达了对爱情的执着和无奈。
赏析
这首诗以锦瑟和月明为背景,通过细腻的笔触和深情的语言,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愁苦,锦瑟作为古代文人常用的意象,象征着美好的时光和技艺,而“生疏弦上手”则暗示了这些美好时光的流逝和技艺的遗忘,月明则象征着清冷、孤寂的夜晚,与小红楼形成鲜明的对比,更加突出了诗人的孤独感,后两句则通过“一帘幽梦”和“千古情人”的描绘,将诗人的情感推向高潮,表达了对爱情的执着和无奈,整首诗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纳兰性德的个人经历和情感经历有关,纳兰性德一生情感丰富,对爱情有着深刻的体验和感悟,他曾在仕途上有所成就,但内心却充满了矛盾和挣扎,这首诗可能是在他仕途不顺、情感受挫时创作的,通过描绘锦瑟生疏、月明闲煞等景象,表达了他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当前孤独处境的感慨,也表达了他对爱情的执着和无奈,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深刻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