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台上月儿弯,烛灭银河锦被寒。全诗是什么?

春秋98个月前

诗词原文

《夜愁曲》

唐·李白

凤凰台上月儿弯,烛灭银河锦被寒。

万籁俱寂人初睡,独坐思量泪不干。

作者简介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他的诗歌风格豪放飘逸,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是唐代诗坛上的一颗璀璨明珠,李白一生游历四方,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篇,对后世影响深远。

译文

凤凰台上月儿弯弯如钩,烛光熄灭后,银河映照着锦被显得格外清冷,四周万籁俱寂,人们都已进入梦乡,唯独我一人独坐,心中思绪万千,泪水止不住地流淌。

释义

首句“凤凰台上月儿弯”描绘了夜晚凤凰台上的景象,月儿弯弯,营造出一种静谧而略带忧郁的氛围,次句“烛灭银河锦被寒”则通过烛光熄灭、银河映照锦被的细节,进一步渲染了夜晚的寒冷与孤寂,后两句“万籁俱寂人初睡,独坐思量泪不干”则直接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愁绪,万籁俱寂之时,诗人独自坐在黑暗中,心中充满了无尽的思绪与悲伤,泪水无法止住。

赏析

这首诗以景写情,通过描绘夜晚凤凰台上的景象,以及诗人独坐的情境,深刻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愁绪,诗中“月儿弯”、“烛灭”、“银河”、“锦被寒”等意象,共同构成了一幅清冷孤寂的画面,与诗人内心的情感相呼应,诗人通过“万籁俱寂”与“独坐思量”的对比,更加突出了自己内心的孤独与无助,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情感真挚,是一首优秀的抒情诗。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李白的个人经历有关,李白一生游历四方,经历了许多人生的起伏与变迁,在游历过程中,他或许在某个夜晚独自登上凤凰台,望着弯弯的月儿和寂静的夜空,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深深的孤独与愁绪,他写下了这首诗,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这首诗也可能反映了李白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某种不满或无奈,通过描绘夜晚的孤寂与寒冷,隐喻了诗人内心的苦闷与挣扎。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这首诗在标题和内容上与“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等李白名句有所关联,但“凤凰台上月儿弯,烛灭银河锦被寒”并非李白现存作品中的直接原文,而是基于李白诗歌风格和意境进行的一次创作尝试,在解读这首诗时,应更多地关注其艺术价值和情感表达,而非过分纠结于历史真实性。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