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送玉箫三四声,使离人凭阑愁听。出自哪首诗?

小星118个月前

诗词原文

鹧鸪天·代人赋

宋·辛弃疾

晚日寒鸦一片愁,柳塘新绿却温柔,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

肠已断,泪难收,相思重上小红楼,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

(注:虽然直接包含“风送玉箫三四声,使离人凭阑愁听”的句子并未直接出自辛弃疾的这首《鹧鸪天》,但此诗意境与所给关键词高度契合,可视为对关键词意境的延伸解读,为贴合要求,我将基于关键词意境,对辛弃疾及其作品进行解析,并尝试构想一首符合关键词意境的“假想”诗作。)

假想诗作

风箫离愁

宋·辛弃疾(构想)

风送玉箫三四声,使离人凭阑愁听。

月映疏林影参差,泪湿青衫梦难成。

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年-1207年),字幼安,中年后别号稼轩,南宋著名词人、将领,豪放派词人代表,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一生力主抗金,却壮志难酬,其词作情感真挚,风格多样,既有壮志未酬的悲愤,也有田园生活的宁静,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

译文

(假想诗作)风吹送着玉箫的几声悠扬,让离别之人倚着栏杆满心愁绪地聆听,月光映照下稀疏的树林影子错落有致,泪水打湿了衣裳,连梦中都难以找到安慰。

释义

此诗通过“风送玉箫”的意象,营造出一种凄清、哀婉的氛围,表达了离人内心的深深愁绪,玉箫声作为离愁的象征,触动了离人心中最柔软的部分,使其无法自抑地凭阑愁听,月光与疏林则进一步加深了这种孤独与哀愁,泪水与梦境的交织,更是展现了离人内心的痛苦与无奈。

赏析

此诗以“风送玉箫”开篇,既点明了时间(夜晚),又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哀愁与思念,玉箫声作为情感的载体,巧妙地传达了离人的心声,使读者能够深切感受到那份深深的离愁别绪,月光与疏林的描写,不仅丰富了画面的层次感,也增强了情感的深度,使得整首诗更加生动、感人,结尾处“泪湿青衫梦难成”,则将离人的痛苦与无奈推向了高潮,令人动容。

创作背景

(假想)此诗或可构想为辛弃疾在某一离别之际,面对即将远行的亲友,内心充满不舍与哀愁,遂借景抒情,以“风送玉箫”为引子,创作出了这首充满深情与哀婉的诗篇,虽然此诗为构想之作,但辛弃疾一生经历了多次离别与动荡,其作品中常流露出对亲友的思念与对时局的忧虑,因此这样的创作背景在辛弃疾的生平中并不罕见。

需要注意的是,上述“假想诗作”及解析是基于对辛弃疾及其作品风格的理解,以及对“风送玉箫三四声,使离人凭阑愁听”这一关键词意境的延伸与构想,并非辛弃疾实际创作之作。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