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古诗出自唐代诗人刘长卿的《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全诗原文如下:
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
唐 刘长卿
古台摇落后,秋日望乡心。
野寺来人少,云峰隔水深。
夕阳依旧垒,寒磬满空林。
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自今。
迟留荆楚悲王粲,久困长沙叹贾生(此句虽非直接出自本诗,但可视为对诗中情感的引申或联想,用以概括刘长卿的某种心境)
作者简介:
刘长卿(约709年-约786年),字文房,唐代著名诗人,河间(今属河北)人,他工于诗,长于五言,自称“五言长城”,其诗多写贬谪漂流的感慨和山水隐逸的闲情,风格含蓄温和,清雅洗练,善于熔铸词藻,意境新颖,在唐代诗坛中独树一帜。
译文:
古老的吴公台已经荒凉破败,在这萧瑟的秋日里,我登上台顶遥望故乡,心中满是愁绪,这偏僻的寺庙里来客稀少,只有那高耸入云的山峰隔着深深的溪水与我相望,夕阳映照着当年吴国的旧垒,凄清的钟磬声回荡在空寂的林间,想到南朝的往事,我不禁惆怅满怀,只有那滚滚的长江依旧独自东流。
释义:
本诗通过描绘秋日登高远眺吴公台的景象,抒发了诗人对故国的思念、对历史的感慨以及对个人命运的无奈,诗中“迟留荆楚悲王粲,久困长沙叹贾生”的情感虽未直接出现,但可以从“望乡心”、“惆怅南朝事”等句中感受到诗人对古代文人如王粲、贾谊遭遇的同情与共鸣,以及对自身境遇的感慨。
赏析:
本诗以秋日登高远眺为背景,将自然景色与人文情感巧妙融合,首联点明主题,以古台摇落、秋日望乡开篇,奠定了全诗感伤基调,颔联通过“野寺来人少,云峰隔水深”的描写,进一步渲染了环境的孤寂与深远,颈联“夕阳依旧垒,寒磬满空林”以夕阳、旧垒、寒磬、空林等意象,营造出一种历史沧桑与自然宁静交织的氛围,尾联则直接抒发感慨,将南朝往事与长江独自东流相对照,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沉思与对现实的无奈。
创作背景:
刘长卿一生仕途坎坷,多次遭贬,此诗可能作于他贬谪期间,面对吴公台这一历史遗迹,诗人触景生情,联想到自己与古代文人相似的遭遇,不禁感慨万千,通过描绘秋日登高远眺的景象,诗人既表达了对故国的思念之情,又抒发了对历史沧桑和个人命运的深刻思考。
需要注意的是,“迟留荆楚悲王粲,久困长沙叹贾生”这一联并非直接出自《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而是后人根据刘长卿的生平及诗作风格,对其心境的一种概括或联想,王粲和贾谊都是古代著名的文学家,他们分别因避乱流落荆楚、被贬长沙而留下千古悲叹,刘长卿的遭遇与之相似,因此这一联常被用来形容他的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