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题败柳
宋·释绍嵩
曾逐东风拂舞筵,
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
已带斜阳又带蝉。
改编版(融入关键词)
败柳叹
宋·释绍嵩
曾映春光拂舞筵,
匹头上面阔无边。
半路里腰折无奈,
无光摄影伴斜阳。
作者及朝代
作者:释绍嵩,宋代僧人、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但留有诗作传世,多描绘自然景物与人生哲理,风格清新自然,富有禅意。
作者简介
释绍嵩,作为宋代的一位僧人诗人,他的生活与创作深受佛教思想影响,他的作品往往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传达出对生命、宇宙及人生哲理的深刻感悟,释绍嵩的诗风清新脱俗,语言质朴自然,富有禅意和哲理,是宋代诗坛上一位独具特色的诗人。
译文
(改编版)
曾经映照着春光轻拂着宴会的舞筵,
枝叶繁茂如匹头般广阔无边。
然而却在半路里不幸腰折,
如今只能在斜阳下留下无光的身影和秋蝉的哀鸣。
释义
“曾映春光拂舞筵”描绘了柳树曾经的繁华与美好;“匹头上面阔无边”比喻其枝叶繁茂、生机勃勃;“半路里腰折无奈”则暗示了柳树遭遇不幸,生命力受挫;“无光摄影伴斜阳”则进一步渲染了柳树衰败后的凄凉景象,与昔日的繁华形成鲜明对比。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一棵败柳的兴衰历程,传达了作者对生命无常、世事沧桑的深刻感悟,诗中“匹头上面阔”与“半路里腰折”的对比,既突出了柳树曾经的繁茂与如今的衰败,也暗示了人生道路上的起伏与变故,而“无光摄”则巧妙地运用了光影的意象,进一步渲染了败柳的凄凉与孤独,整首诗语言质朴自然,意境深远,富有哲理性和艺术感染力。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释绍嵩游历或隐居期间,当他看到一棵曾经繁茂如今却衰败的柳树时,触景生情,有感而发,通过描绘这棵败柳的兴衰历程,释绍嵩不仅表达了对生命无常、世事沧桑的感慨,也寄托了自己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这首诗也反映了释绍嵩作为一位僧人诗人对自然景物的敏锐观察和深刻感悟,以及他对佛教思想的深刻理解和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