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月夜寄远》
唐·张九龄
明月何妨千里隔,顾君与我何如耳。
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期。
作者简介:
张九龄(678年—740年),字子寿,一名博物,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市)人,唐朝开元年间名相,政治家、文学家、诗人、名臣,他自幼聪敏好学,七岁能文,唐玄宗即位后,他迁右拾遗,得到了玄宗的器重,开元二十四年(736年),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次年迁中书令,是唐代有名的贤相,文学上,张九龄作风朴实,语言清新,其《感遇诗》十二首和《望月怀远》尤为人所称颂,有《曲江集》二十卷传世。
译文:
明月高悬,不妨碍我们虽相隔千里之遥;回望你我,情谊又怎能只用耳朵听闻来衡量呢?天涯地角再远也有穷尽终了那一天,只有怀人的愁思却是无限绵长、没有尽期啊。
释义: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远方友人的深深思念,首句“明月何妨千里隔”以明月为引,说明即使相隔千里,明月也能照亮彼此的心房,不妨碍情感的交流,次句“顾君与我何如耳”则进一步强调,真正的情谊不在于言语的多少,而在于心灵的相通,后两句“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期”则通过对比天涯地角的有限与相思之情的无限,突出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谊。
赏析:
这首诗以明月为线索,巧妙地表达了诗人对远方友人的思念之情,首句以明月为喻,既展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谊,又体现了诗人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次句则通过反问的方式,进一步强调了情谊的深厚与真挚,后两句则通过对比与夸张的手法,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推向了高潮,整首诗语言清新自然,情感真挚动人,是一首优秀的抒情诗。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张九龄在远离家乡、思念友人的情况下创作的,当时,他或许正身处异乡,望着明亮的月亮,心中不禁涌起对远方友人的深深思念,他挥毫泼墨,写下了这首《月夜寄远》,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友人的真挚情感和对生活的热爱与向往,这首诗也启示我们:真正的情谊不在于距离的远近,而在于心灵的相通与相互的理解与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