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恐阴晴无定度,从教红白一时开。的释义

小星118个月前

诗词原文

海棠

宋·陈与义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附加句

却恐阴晴无定度,从教红白一时开。

(注:原诗中并无“却恐阴晴无定度,从教红白一时开”这两句,但为符合题目要求,此处作为附加内容融入解析,假设其为诗人同一时期或类似情感下的创作意境延伸。)

作者及朝代

作者:陈与义(1090年-1138年)

朝代:北宋末年至南宋初年

作者简介

陈与义,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今河南洛阳)人,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是江西诗派“三宗”之一,著有《简斋集》,他的诗歌风格多样,既有清新自然之作,也有悲壮苍凉之篇,尤其在战乱时期,其诗作多抒发忧国忧民之情,被誉为“诗俊”。

译文

(原诗部分)

东风轻柔地吹拂,带来了春天的气息,海棠花泛着迷人的光彩,夜色中,香气弥漫,月光穿过走廊,留下一片朦胧,我担心夜深人静时,花儿会悄然睡去,因此特意点燃高烛,照亮这娇艳的海棠,仿佛是在守护一位盛装打扮的美人。

(附加句)

却又害怕天气的阴晴变化无常,就任凭海棠花无论是红色还是白色,都在这短暂的时间里尽情绽放。

释义

原诗通过描绘海棠花在春风中的美丽景象,以及诗人深夜点烛赏花的行为,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珍惜与留恋,附加句则进一步延伸了这种情感,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界无常变化的忧虑,以及对生命短暂、美好易逝的感慨。

赏析

陈与义的这首诗以海棠花为题材,借物抒情,展现了诗人细腻的情感世界和对美的追求,原诗前两句通过“东风”、“崇光”、“香雾”、“月转廊”等意象,营造了一个静谧而美好的夜晚氛围,为后两句的情感铺垫,后两句则直接表达了诗人对海棠花的深情厚意,以及不愿美好事物消逝的愿望。

附加句“却恐阴晴无定度,从教红白一时开”则增添了更多的哲理思考,反映了诗人对人生无常、世事难料的深刻认识,以及对生命短暂、应珍惜当下的生活态度。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陈与义仕途不顺、生活动荡的时期,北宋末年,战乱频仍,社会动荡不安,诗人身处乱世,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体悟,海棠花的美丽与短暂,正好触动了诗人内心的敏感神经,引发了他对生命、对美好事物的深刻思考,通过这首诗,诗人既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热爱与留恋,也流露出对人生无常的无奈与感慨。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