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昨旌麾初至止,到今政令只宽平。全诗是什么?

梦梦128个月前

诗词原文

州桥

唐·白居易

南望朱雀门,北望宣武门。

皆须百余步,自是疲老人。

东行灞陵树,西望昆明池。

两地岂相远,安得不相思。

忆昨旌麾初至止,到今政令只宽平。

既无挽粟挽郎苦,也无行商贾客愁。

州桥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驾回。

忍泪失声询使者,“几时真有六军来?”

作者及朝代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是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与元稹并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作者简介

白居易生于唐代宗大历七年(772年),自幼聪颖,贞元十六年(800年)进士及第,授校书郎,元和年间曾任左拾遗,因上书言事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后历任杭州、苏州刺史,晚年闲居洛阳,白居易的诗作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诗歌的社会功能,反对绮靡浮华,追求通俗易懂。

译文

向南望见朱雀门,向北望见宣武门。

两门相距百余步,我已是个疲惫的老人。

向东行可见灞陵的树木,向西望可见昆明的池水。

两地相距并不远,怎能不让人思念?

回想当初旌旗初到此地,到如今政令只是宽和公平。

既没有运送军粮的辛苦,也没有行商的忧愁。

州桥南北是天子的街道,父老乡亲年年都在这里等候皇帝的车驾回来。

强忍着泪水失声询问使者:“什么时候六军真的能回来?”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述诗人对京城景象的回忆和对政令宽平的感慨,表达了对国家安定、人民安居乐业的向往,通过询问使者六军何时能回,也透露出对时局的忧虑和对国家统一的渴望。

赏析

这首诗以州桥为线索,串联起诗人对京城的回忆和对现实的感慨,诗中通过对朱雀门、宣武门、灞陵树、昆明池等景物的描绘,展现了京城的繁华与壮丽,诗人通过对比昔日的繁华与今日的宁静,表达了对国家安定、人民安居乐业的向往,而“忆昨旌麾初至止,到今政令只宽平”两句,则直接点明了诗人对政令宽平的肯定和对国家治理的期望,最后两句通过询问使者六军何时能回,更是将诗人的忧虑和对国家统一的渴望表现得淋漓尽致。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白居易晚年时期,当时唐朝已经经历了安史之乱后的动荡和衰落,国家处于内忧外患之中,白居易作为一位有社会责任感的诗人,对国家的前途和人民的命运深感忧虑,他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国家安定、人民安居乐业的向往和对国家治理的期望,同时也透露出对时局的忧虑和对国家统一的渴望,这首诗不仅反映了白居易个人的思想感情,也代表了当时广大人民对国家未来的期望和憧憬。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