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秋日感怀
宋·陆游
何人解识秋堪美,莫为悲秋浪赋诗。
落日孤城寒笛远,清风万井暮烟低。
浮生恰似冰底水,日夜东流人不知。
欲问劳生何所获,三峰清景一窗书。
作者简介
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陆游一生笔耕不辍,诗词文俱有很高成就,其诗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饬谨严,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与杜甫的沉郁悲凉,尤以饱含爱国热情对后世影响深远,陆游亦有史才,他的《南唐书》,“简核有法”,史评色彩鲜明,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译文
谁能理解秋天的美好呢?不要为了悲秋而随意吟诗,落日映照下的孤城,寒笛声在远处回荡,清风拂过万千井邑,暮霭沉沉低垂,人生短暂如同冰层下的流水,日夜不停地向东流去,却无人知晓,想问这劳碌的一生获得了什么,或许只有那三峰清丽的景色和满窗的书籍吧。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秋日景象,表达了诗人对秋天独特之美的认识,并借以抒发对人生短暂、世事无常的感慨,首联即提出“何人解识秋堪美”,强调秋天的美好往往被忽视或误解;颔联以具体的秋日景象——落日、孤城、寒笛、清风、暮烟,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略带凄清的氛围;颈联则通过比喻,将人生比作冰底流水,暗示其默默流逝、不为人知的特性;尾联则表达了诗人对人生价值的思考,认为精神的富足(如清景、书籍)或许是对生命最好的回馈。
赏析
陆游此诗以秋日为背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既展现了秋天的自然之美,又深刻揭示了人生的哲理,诗中“何人解识秋堪美”一句,不仅是对秋天之美的肯定,也是对知音难觅的感慨,通过对比“落日孤城”与“清风万井”的宏大与细微,诗人巧妙地构建了一个既广阔又细腻的情感空间,颈联的比喻,更是将人生的无常与默默奉献的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尾联则以一种超然物外的态度,表达了对精神追求的重视,体现了诗人深邃的人生哲学。
创作背景
陆游生活在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南宋朝廷偏安一隅,外有强敌环伺,内有政治腐败,他一生致力于抗金复国,但壮志难酬,多次被贬谪,这首诗可能是在他仕途不顺、心情抑郁之时所作,通过对秋日景象的描绘,寄托了诗人对人生、对社会的深刻思考,在悲秋的传统主题中,陆游独辟蹊径,不仅表达了对秋天之美的欣赏,更借此抒发了对人生价值的深刻反思,展现了其坚韧不拔、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