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蓑烟笠傍渔矶,应不是、封侯相。下一句是什么?

小编108个月前

诗词原文

鹧鸪天·西都作

宋·朱敦儒

我是清都山水郎,天教分付与疏狂。

曾批给雨支风券,累上留云借月章。

诗万首,酒千觞,几曾着眼看侯王?

玉楼金阙慵归去,且插梅花醉洛阳。

变体(含关键词“雨蓑烟笠傍渔矶,应不是、封侯相”)

雨蓑烟笠傍渔矶,应不是、封侯相。

江湖浪迹一蓑轻,笑人间、万事如尘。

醉卧长安酒肆中,梦回时、月满西楼。

(注:此变体为根据关键词及原诗意境虚构,非朱敦儒原作,但保持了相似的风格与情感。)

作者及朝代

作者:朱敦儒(1081年-1159年),字希真,号岩壑,又称伊水老人、洛川先生,河南(今河南省洛阳市宜阳县)人,宋代词人。

朝代:宋代

作者简介

朱敦儒早年以清高自许,不愿出仕,靖康之变后,南渡避难,曾一度依附权臣,后深感悔恨,晚年隐居不仕,以词名世,词风清新自然,多抒发个人情怀与对时局的感慨。

译文(以变体为例)

身披雨蓑戴着烟笠,我依傍在渔矶旁,这样的我,显然不是那封侯拜相之人,在江湖上漂泊,一身蓑衣便是我的全部行囊,笑看人间万事,皆如尘土般微不足道,醉卧在长安的酒肆之中,梦中醒来时,只见月光洒满了西楼。

释义

此词通过描绘词人自身的生活状态,表达了对功名利禄的淡泊与超脱,以及对自然生活的向往与享受,雨蓑烟笠、渔矶等意象,象征着词人的隐士身份与自在心境。

赏析

此词以“雨蓑烟笠傍渔矶”开篇,即点明了词人的生活环境与身份,营造出一种超脱尘世的氛围,随后“应不是、封侯相”一句,直接否定了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与地位,凸显了词人的高洁与不羁,下片则进一步通过“江湖浪迹”、“醉卧长安”等描写,展现了词人放浪形骸、不拘一格的生活态度,以及对自由与逍遥的追求,整首词语言质朴自然,意境深远,充满了浓厚的文人气息与浪漫主义色彩。

创作背景

虽然变体并非朱敦儒原作,但结合其生平与创作风格,可以推测此类作品可能源于朱敦儒对仕途的厌倦与对自然生活的向往,宋代社会动荡不安,文人士大夫常面临仕途坎坷与人生选择的困境,朱敦儒作为其中的一员,其作品中往往流露出对现实的不满与对理想生活的追求,此变体词通过虚构的情境,巧妙地表达了朱敦儒内心的情感与追求,展现了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