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
宋·苏轼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尽道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身恰似弄潮儿,曾过了、千重浪。
作者及朝代
作者:苏轼
朝代:北宋
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词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译文
常常羡慕这世间如玉雕琢般丰神俊朗的男子(王定国),就连上天也怜惜他,赠予他柔美聪慧的佳人(寓娘),人人称道那女子歌声轻妙,笑容柔美,风起时,那歌声如雪片飞过炎热的夏日,使世界变得清凉。
她从万里之外的岭南归来,看上去更加年轻了,笑容依旧,笑颜里好像还带着岭南梅花的清香,我问她:“岭南的风土应该不是很好吧?”她却坦然答道:“心安定的地方,便是我的故乡,就像那弄潮儿一样,虽然经历了千重浪的洗礼,却依然能够笑对人生。”
释义
这首词通过描绘寓娘(王定国的侍妾)的乐观与坚韧,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境遇的豁达态度,寓娘虽历经艰难困苦,但归来后依然保持青春与微笑,展现了内心的强大与对生活的热爱。
赏析
这首词以生动的描绘和深刻的哲理,展现了苏轼对人生苦难的超然态度,词中“此身恰似弄潮儿,曾过了、千重浪”一句,不仅是对寓娘坚韧精神的赞美,也是苏轼自身人生哲学的体现,他通过寓娘的形象,传达了无论遭遇何种困境,只要心怀希望,就能战胜一切挑战的人生哲理。
创作背景
这首词创作于苏轼被贬谪至岭南期间,当时,苏轼的好友王定国也被贬至岭南,但其侍妾寓娘却随他万里归来,依然保持着乐观与坚韧,苏轼深受感动,遂写下此词,以表达对寓娘精神的赞美和对人生境遇的豁达态度,这首词不仅是对寓娘个人的赞美,也是苏轼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体现了他在逆境中依然保持乐观与坚韧的精神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