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洞庭山
唐·韦应物
兹山表吴界,崔嵬周数州。
屹如万里长城,崔嵬列戍楼。
震泽平无际,洞庭波渺然。
浩荡吞江势,迢迢逐海流。
周回映带陵阳峰,合沓与云齐。
林屋何潇洒,权为羽士家。
灵书藏箓紫微宫,仙箓犹传羽化踪。
洞府深沈春日静,烟霞长在半岩中。
作者及朝代
作者:韦应物(737年-792年),唐代著名诗人、文学家。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韦应物出身京兆韦氏,早年曾任三卫郎,后历任滁州、江州、苏州等地刺史,他的诗作以描写山水田园和抒发个人情感为主,风格清新自然,情感真挚深沉,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韦应物的诗歌在唐代乃至后世都享有很高的声誉。
译文
这座山峰标志着吴地的边界,高耸地横跨数州,它屹立不倒,就像万里长城一样,崔嵬的戍楼排列其上,太湖广阔无边,洞庭湖波涛渺远,湖水浩荡,吞没了江水的气势,迢迢地追逐着海流,周围环绕着陵阳峰,山峰高耸入云,林屋洞多么潇洒,这里成了道士的家,紫微宫中藏着灵书道箓,仙人的名册中还传颂着羽化成仙的踪迹,洞府深邃,春日里一片寂静,烟霞长久地缭绕在半山腰中。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洞庭山的壮丽景色和神秘氛围,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将洞庭山的雄伟、太湖的浩渺、林屋洞的潇洒以及道士的修行生活生动地展现出来,诗中充满了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道教文化的向往。
赏析
韦应物在这首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描绘,将洞庭山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融为一体,他通过对比和夸张的手法,突出了洞庭山的雄伟和太湖的浩渺,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诗人还通过对林屋洞和道士生活的描写,展现了道教文化的神秘和魅力,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韦应物在创作这首诗时,正值他担任苏州刺史期间,苏州地处江南水乡,自然风光秀丽,文化底蕴深厚,韦应物在任职期间,经常游览山水,感受自然之美,洞庭山作为苏州的著名景点之一,自然引起了他的关注和兴趣,在游览洞庭山的过程中,韦应物被这里的山水美景和道教文化所深深吸引,于是创作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通过这首诗,韦应物表达了他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道教文化的敬仰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