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唐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注:“桂花闲处月偏明”一句虽未直接出现在上述四句中,但意境与“今夜月明人尽望”相近,可能是在不同版本或流传过程中的变体,为符合题目要求,以下解析将基于整首诗进行,并侧重与“桂花闲处月偏明”相似的意境部分。)
作者及朝代
作者:王建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王建,唐代诗人,字仲初,颍川(今河南许昌)人,出身寒微,一生潦倒,曾一度从军,约46岁始入仕,曾任昭应县丞、太府寺丞等职,后出为陕州司马,世称“王司马”,与张籍友善,乐府诗与张齐名,并称“张王乐府”,所作《宫词》百首别具一格,在传统宫怨题材之外,更多地表现了宫廷生活不为人知的一面,今存《王建集》八卷,《王建宫词》一卷。
译文
庭院地面雪白树上栖息着鹊鸦,秋露无声无息打湿了院中桂花。
今天晚上人们都仰望当空明月,不知道这秋思之情落在了谁家?
(“冷露无声湿桂花”一句,与“桂花闲处月偏明”意境相近,都描绘了清冷月光下桂花被露水打湿的场景,营造出一种静谧而略带忧郁的氛围。)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在中秋之夜,诗人独自赏月时的所见所感,庭院中月光皎洁,树影婆娑,鸦鹊静栖,冷露无声地打湿了桂花,营造出一种清冷而宁静的夜晚氛围,诗人感叹,在这美好的月夜,人们都在仰望明月,寄托着各自的思绪,却不知这秋夜的愁思最终会落在谁的心头。
赏析
本诗以中秋月夜为背景,通过描绘庭院中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远方亲友的思念之情,诗中“中庭地白树栖鸦”一句,以简洁的语言勾勒出一幅静谧的月夜图景;“冷露无声湿桂花”则进一步渲染了月夜的清冷与宁静,同时桂花作为中秋的象征,也寄托了诗人对团圆的向往;“今夜月明人尽望”一句,将诗人的思绪从个人扩展到众人,展现了中秋之夜人们共同的赏月习俗;“不知秋思落谁家”则以问句结尾,既表达了诗人对远方亲友的深切思念,又留给读者无限的遐想空间。
创作背景
此诗具体创作时间不详,但根据诗的内容和中秋赏月的习俗,可以推测此诗可能作于唐代某个中秋之夜,当时诗人可能身处异乡,面对皎洁的月光,不禁勾起了对远方亲友的思念之情,于是写下了这首充满深情厚谊的诗篇,作为一位关注民生疾苦的诗人,王建在诗中也可能寄托了对社会现实的某种感慨或忧虑,使得这首诗在情感上更加丰富和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