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赴洛道中作
魏·陆机
总辔登长路,呜咽辞旧乡。
翳翳经隧里,凄凄陵庙旁。
冬柏郁寒霜,春松茂朔阳。
遵涂远有期,念室独含伤。
怀归反幽裔,羁旅及徂霜。
停辔倚高阜,眺瞩成淹留。
积水带长陂,苍山夹乱流。
客行殊未已,徙倚欲何依。
孤兽走索群,衔草不遑食。
长啸动寒林,凄凄入禽臼。
去家日已远,安知存与亡。
秉烛夜中游,飞光逸路傍。
荣名非宝贵,声色焉足娱。
托情在琴书,赍志在濠梁。
既想平昔欢,复叹当今疏。
顾影凄自怜,征夫怀远路。
朝发晋京阳,夕次下皋陂。
肃肃霜风厉,凄凄寒日微。
鸟还暮林喧,潮上浦帆飞。
羁旅倦游甚,怅然若有失。
愿言旋旧乡,畏此简书忌。
矧乃归阻修,威灵驰疆埸。
踯躅欲安之,幽思屡盈积。
忉怛怛我怀,摧藏多惨栗。
拜命辞南国,携孥客上京。
眷言怀桑梓,无乃寒门情。
作者简介
陆机(261年-303年),字士衡,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西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出身东吴世家大族,祖父陆逊为丞相,父亲陆抗为大司马,吴亡后入晋,曾任平原内史、祭酒等职,世称“陆平原”,与弟陆云并称“二陆”,为西晋文坛的代表人物之一,被誉为“太康之英”,其文辞藻华丽,被誉为“陆海潘江”(潘江指潘岳),著有《陆机集》等。
译文
我紧握着缰绳踏上漫长的道路,呜咽着告别了我的故乡,在昏暗的隧道里穿行,在凄凉的陵庙旁徘徊,冬天的柏树在寒霜中郁郁葱葱,春天的松树在北方的阳光下茂盛生长,沿着这条路远行已有归期,但想到家中的亲人却独自伤心,怀念着归乡却反而被流放到这偏远之地,羁旅在外已到了寒冷的季节,我停下马匹倚在高高的山丘上,眺望远方却久久不愿离去,积水环绕着长长的池塘,苍翠的山峦夹着湍急的河流,客居他乡的路途还未结束,徘徊不定不知该归向何方,孤独的野兽在寻找同伴,衔着草料却无暇进食,长啸声惊动了寒冷的树林,凄厉的声音传入了鸟儿的巢穴,离家已经越来越远,又怎能知道家人的安危呢?夜晚点着烛火出游,飞逝的光阴从路旁溜走,荣誉和名声并不是宝贵的财富,音乐和女色又怎能让人快乐呢?我把情感寄托在琴书和濠梁之上,怀揣着志向在江湖中遨游,既怀念过去的欢乐时光,又叹息现在的疏远和陌生,看着自己的影子感到凄凉和孤独,远行的旅人思念着远方的道路,早晨从晋京阳出发,傍晚到达下皋陂,寒风凛冽吹得猛烈,寒冷的太阳显得微弱,鸟儿回到傍晚的树林中喧闹,潮水上涨时船帆飞扬,羁旅在外已经厌倦了游历,心中怅然若失,希望回到故乡去,但又害怕违背官府的禁令,更何况归路遥远且艰难重重,威严的神灵在边疆驰骋,我犹豫不决不知该去哪里安身立命,内心的忧愁和思念不断积累,我的心情悲痛而焦虑,内心充满了悲伤和恐惧,我奉命辞别南方的故乡,带着妻儿客居京城,心中眷恋着故乡的桑树和梓树,难道这不是贫寒人家所特有的情感吗?
释义
这首诗是陆机在赴洛阳途中所作,表达了他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感,诗中通过描绘沿途的自然景色和内心的情感变化,展现了作者复杂而深刻的内心世界,也反映了西晋时期士人因政治动荡而被迫远离家乡、漂泊异乡的无奈和痛苦。
赏析
这首诗在艺术上具有很高的成就,它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描写手法,将沿途的自然景色和内心的情感变化融为一体,形成了鲜明的艺术形象,诗中的语言优美流畅、韵律和谐,具有很强的音乐性和节奏感,诗中还蕴含了深刻的哲理和人生感悟,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社会和自然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
陆机出身东吴世家大族,在吴亡后被迫入晋为官,这首诗是他在赴洛阳途中所作,表达了他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感,西晋时期政治动荡不安,士人往往因政治原因而被迫远离家乡、漂泊异乡,陆机作为一位才华横溢的文学家和书法家,在仕途上也经历了许多波折和挫折,这首诗正是他在这种背景下创作的,反映了他内心的矛盾和挣扎以及对未来的迷茫和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