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秋景
唐·刘禹锡
落落不改四时色,萧萧独韵三秋风。
寒林尽处斜阳起,野水无边暮云重。
黄菊凋零霜满径,白杨萧瑟叶飞空。
登高望远心犹壮,把酒临风意自雄。
(注:此诗为虚构之作,旨在符合题目要求,实际历史上刘禹锡并未创作过此诗,但以下解析将基于虚构内容展开。)
作者简介
刘禹锡,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河南洛阳人,刘禹锡诗文俱佳,与白居易并称“刘白”,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他的诗歌风格多样,既有豪放不羁之作,也有清新自然之篇,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
译文
无论四季如何更迭,那坚韧的树木始终保持着不变的色彩;在三秋的风中,它独自散发着萧萧的韵味,寒冷的树林尽头,夕阳缓缓升起;广袤的田野上,暮云低垂,与水天一色,黄色的菊花在霜冻中凋零,铺满小径;白杨树在秋风中萧瑟,叶子纷纷飘落,我登上高处远望,心情依然豪迈;手捧酒杯,迎风而立,意气风发。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秋日景象,通过“落落不改四时色”和“萧萧独韵三秋风”两句,展现了树木在四季变换中保持坚韧不拔的品格,以及在秋风中独自韵味悠长的意境,后文进一步描绘了秋日黄昏的凄清景象,以及诗人面对此景时的豪情壮志。
赏析
此诗以秋日为背景,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自然景色的变化,同时寓情于景,表达了诗人对坚韧品格的赞美和对生活的热爱,首联两句,以“落落”和“萧萧”两个叠词,生动地刻画了树木在秋风中的姿态,既展现了其坚韧不拔的品格,又赋予了其独特的韵味,颔联和颈联则进一步描绘了秋日黄昏的凄清景象,为尾联的抒情做了铺垫,尾联“登高望远心犹壮,把酒临风意自雄”两句,表达了诗人面对自然景色时的豪情壮志,展现了其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创作背景
(虚构)此诗为刘禹锡在晚年时期所作,当时,他虽已步入暮年,但内心依然充满豪情壮志,在一个秋日黄昏,他独自登上高处,眺望远方,眼前的景色触动了他的情感,于是写下了这首描绘秋日景象并寓含深情的诗作,通过这首诗,他表达了自己对坚韧品格的赞美和对生活的热爱,同时也展现了自己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