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行路难
朝代:魏晋
作者:陆机
欲涉千里远,一濯沧浪水。
秋霜一何严,凋此道傍柳。
昔我如蓬飞,今来犹落溆。
生存多所虑,长寝万事毕。
作者简介
陆机(261年-303年),字士衡,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西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出身东吴世家大族,祖父陆逊为丞相,父亲陆抗为大司马,年少时即有才名,文章冠世,与弟陆云并称“二陆”,是“太康文学”的领军人物之一,曾任平原内史,世称“陆平原”,后因卷入“八王之乱”而被杀,年仅四十二岁,其诗文赋皆有名,尤善骈文,被誉为“太康之英”。
译文
想要远行千里之外,先要在清澈的沧浪水中洗涤身心,但秋天的霜冻是多么严酷啊,它凋零了道路旁的柳树,从前我像蓬草一样随风飘荡,如今却像落叶一样停留在水边,活着总有诸多忧虑,长眠地下则万事皆休。
释义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旅途的艰辛和无常的感慨,首句“欲涉千里远”表达了诗人远大的志向和抱负,但紧接着“秋霜一何严,凋此道傍柳”则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暗示了人生道路上的艰难和挫折,诗人以“道傍柳”自喻,感叹自己在世事变迁中的渺小和无力,后两句则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无常和生死轮回的深刻思考。
赏析
这首诗以秋霜凋零道傍柳为引子,巧妙地寓情于景,将诗人内心的苦闷和无奈表现得淋漓尽致,诗人通过对比自己昔日的漂泊不定和如今的停滞不前,深刻揭示了人生旅途的艰辛和无常,诗人也表达了对生死轮回的深刻思考,认为长眠地下是摆脱人生忧虑的唯一途径,这种对生死的豁达态度,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显得尤为难能可贵。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西晋时期,当时社会动荡不安,政治斗争激烈,陆机作为东吴世家大族的后代,在晋朝虽然受到重用,但始终难以摆脱东吴遗民的身份标签,他深感人生无常,世事难料,因此在这首诗中表达了对人生旅途的艰辛和无常的感慨,这首诗也反映了当时士人阶层对生死轮回的深刻思考和对人生意义的探索。